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事务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更为精细的结果。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在第54届联大报告中指出:“青年,象其他人口群体一样,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关注和问题,这要求对此作出特殊反映。这些关注、问题及解决方式都必须融人政治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截止到目前,联合国185个成员国中已有153个国家制定了全国性的跨部门青年政策,有167个国家建立了青年事务协调机构。世界各国几乎都将青年事务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即将其作为公共管理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事务管理模式:一方面,教育、劳动、司法、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分别管理本行业领域的青年事务。另一方面,党委托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改革开放后日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共青团作为一个身份特殊的组织,在青年事务管理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在进行青年事务管理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共青团在青年事务管理中的定位不清,职能不明,从而使得共青团在青年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呈弱化趋势,不利于青年事务管理的发展。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分析了共青团在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总结出了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事务管理中的功能发挥现状,以及共青团组织在工作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并从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共青团组织自身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共青团出现问题的原因。文章认为,共青团必须重新调整功能定位,在承担政党青年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成为政府青年事务的“协调统筹者”,而不是目前的“协助者”。同时,共青团还要通过培育与引导青年社团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改变传统的工作手段等,才能在青年事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