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主要以乡土文学为主,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近年来,专家和学者对其作品也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做出了不同研究。但只有极少数学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过莫言小说。《蛙》作为迄今为止莫言最新的长篇小说,对其英译版的研究还寥寥可数。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到研究的中心地位,强调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一部被大众所接受的作品必须实现“视野融合”,始终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直接影响了译者对译作的选择及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的选择。同时,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不定性”及“空白”所形成的召唤结构是召唤读者参与到作品解读中的关键要素。本文主要从接受美学两个核心观点“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出发,研究莫言《蛙》的葛浩文版英译本Frog。通过对译本和原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英译者葛浩文为了更好实现目标语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首先,本文作者发现两次视野融合得以实现:译者和作者的视野融合,目标读者和译本视野融合。译者在处理原文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时分别采取了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阅读需求。其次,本文分别从语音语调,修辞格,意境意象,语义建构,思想情感等五个层面分析存在于文本中的召唤结构,发现葛浩文通过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通过调整句子结构,增词,替换等手法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其想象,丰富文本,从而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实现作品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