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治学领域宽广,在许多学科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建树。其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中国交通史、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上,皆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白寿彝先生七十余年的治史生涯中,中国史学史是他治史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他用力最勤、因而也是最有收获的部分之一。白寿彝先生与中国史学史学的研究有着密切关系,是我国史学史研究最有成就的史学家之一,对史学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许多开拓性贡献。 白寿彝先生认为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学科的灵魂,不论是那一门学科,如果它的基本理论问题解决不好,就难以走上科学化的道路。因此,他对中国史学史基本理论问题相当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与任务,学科地位,以及史学史的分期等问题方面。白寿彝先生关于中国史学史基本理论问题的正确论述,解决了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史学遗产方面,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和成就非常重视,强调要批判地继承中国史学遗产。从1928年以来,白寿彝先生对于史学遗产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着重从历史观方面、史料观方面、历史编撰方面以及历史文学方面体现出来,反映了他对中国史学遗产批判地继承以及高度的重视。 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过程中,白寿彝先生同时兼顾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真正做到“点”、“线”结合。在研究先秦史学、“前四史”、“六通”、近代中国史学史,以及史学史之史等问题时,他主张系统全面地阐述史学成就,同时,对具体史家和史著也详细叙述,并在编撰特点、历史文学等方面加以比较,显示出他深厚的学术功力。 白寿彝先生在教材编写方面注重中国史学史“通”的特点,主张发挥众家之长,同时还很讲究历史文学,很重视文字的准确凝练。在人才培养方面,白寿彝先生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历史教育原则和方法,即:精与博的结合;阅与读的结合;虚心与大胆的结合;史与论的结合;概述和描述的结合;初学和再学的结合。此外,白寿彝先生为了使史学史工作者能够彼此交流经验和体会,相互沟通工作,促进学术进步,经常组织史学史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大家的专业水平。 中国史学史是白寿彝先生研究中国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之一,他七十年的治史生涯,给后学和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他的中国史学史研究有鲜明的特点,作为新时期中国史学史的一位领军人物,白寿彝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本文对白寿彝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作分析和总结,意在继承他的治史精神,更好地从事史学史研究,以便进一步推动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