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语境中的人称指示语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示语是重要的语言单位,在现实生活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称指示语作为指示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的研究对人称指示语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但多将其置于静态的语境中,关注其语用含义,忽视了使用者的能动性。静态语境观认为语境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一组个体,语境对交际双方在人称指示语选择与使用上有制约与释义的作用。其实不尽然,言语交际的过程其实也是交际双方共建语境的过程,也就是说,语境推导人称指示语意义的同时,人称指示语对语境也有构建功能。这也是动态语境观的主要观点。   基于此,本文在论述了人称指示语和动态语境间的相互关系以后,详细地阐述了言语交际中的人称指示语的不确定性以及其对语境的建构。   首先,第一人称单数指示语用以表明说话人自己的观点看法,体现了说话人自愿或单方面负责任的态度。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的语用意义基本相同,但使用要更复杂一些。当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用以指称说话人时,多体现了说话人谦虚、客观的态度;用以指称听话人时,说话人意在拉近与听话人的心理距离,起到移情的作用,以此使语言环境变得更加亲切友好,保证言语行为的顺利进行。   其次,第二人称指示语除了用以指称听话人外,还可以用于指称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语也可用作呼唤语来吸引听话人的注意,表明说话人的强烈态度。第二人称指示语还可以用作概指,经常出现在谚语中。   再者,第三人称指示语既可用来指称说话人,也可用来指称听话人。用第三人称指示语指称说话人,可以委婉地表示拒绝,顾全听话人的颜面。而当第三人称指示语指称听话人时,说话人有意在心理上拉远自己与听话人的距离,以此表明自己的疏远,多用于说话人表达讽刺或抱怨。   在动态语境中研究人称指示语,有利于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称指示语,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立场,从而构建有利于实现交际目的的语境。交际双方也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语境的动态特征,建构对自身有利的语境,从而达到成功的交际。
其他文献
《荆棘鸟》出版于1977年,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1937-)的呕心沥血之作。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成为当代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它是一部家世小说,以充满浓
《赎罪》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出版就大受欢迎,入围2001年的布克奖。其独特的人物设计和情节安排,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正如丁健
作为一部宗教圣典,圣经不仅影响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信徒生活,也为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启发。其文学价值,尤其是《圣经·旧约》的文学价值一直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今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2001年出版的小说《赎罪》不仅为他赢得了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重大奖项的殊荣,而且为他赢得了众多
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两种策略之争一直贯穿着中外翻译历史。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界指出了翻译的文化本质,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交流活动,由此翻译开始向文化
近年来,国与国之间信息交流愈益频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新闻翻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新闻通过翻译从一国传播到另外一国。在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或记者将社会、政府、诗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