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享受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受制于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的困扰。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开始致力于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召开和京都议定书的签订都彰显了人类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然而,碳排放的负外部性使得全球气候合作谈判举步维艰,2011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就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发达国家表示非常担心“碳泄漏”问题,提议通过经济手段将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内部化。碳关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体现出了气候政策与贸易政策的紧密结合。当然,碳关税提出的原因不会这样单纯,其背后夹杂着复杂的利益博弈,为此,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表示强烈的反对。本文旨在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考察碳关税产生和制定的内在动因,理解碳关税的本质,为更好地应对碳关税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碳关税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目前为止与碳关税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碳关税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和界定。首先,通过回顾碳关税产生的过程对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其次,辨析了与碳关税相似或容易混淆的概念,以便更清楚地了解碳关税的本质和形式。最后,在此基础上,给出碳关税确切的定义和主要特征。第三章是对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首先从国家博弈的角度出发,通过讨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和美中两国之间的博弈情况,充分理解碳关税产生的动因。此外,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和施压也对碳关税的产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为销售而保护”模型,本文以美国为例阐述了各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而对政府和议会施加压力,最终促进了碳关税政策的形成。最后分析了碳关税的经济效应。第四章为碳关税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被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很大,本章着重分析了碳关税对中国贸易和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结论和对策建议。通过前文的分析和讨论,本文得出,碳关税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和降低碳排放那么单纯,更多是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需求。发达国家希望借此机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争夺气候谈判话语权和获得低碳经济领导权,同时也是政府迫于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而做出的妥协。低碳经济和气候合作是未来的大趋势,面对碳关税,中国不仅仅应该关注在短期如何避免被征收碳关税,更应该注重在长期如何减少碳排放和发展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