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关三国的故事一直被不断地改编、演绎,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民间文化。关于这一段时期的故事,史学家们本着一种求实的态度去记录,力求最大限度的保证历史真实性;文学家们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力图完整地表现故事情节和丰富人物形象;普通的民众则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渲染去延展。普通民众已成为三国故事的一个重要改编群体,他们或因为热爱自己的故土,或为了发扬三国文化,或因为崇拜心中的英雄,不管怎样都在为三国故事添砖加瓦,让这段历史不断地演变成一个个丰满的民间故事。我的家乡当阳,古为权国,后属楚地,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1700多年以前,这里曾是三国古战场。《三国演义》120回中有16回52次提到当阳、长坂坡、麦城和玉泉山。《三国演义》计有198首诗词,其中有10首诗词吟赞赵云、张飞、“当阳长坂”之战。因此当阳人民对于三国故事有着特殊的情结,他们续写着关于家乡的三国故事。发生在这里的三国故事无论是在情节上还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有了不同于历史和小说的变化。情节上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三大著名战事上:一是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单骑救主;二是张翼德大闹当阳桥,独退曹兵;三是关云长败走麦城,父子归神。这三战虽不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且均系过路之战、匹马之战、守退之战,但都是英雄之战。通过这三场战事的历史、小说和民间版本的比较,可以看出民间故事还是以历史和小说为底本,在这个基础上,为了符合当地的一些风土和地貌,对其中的情节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对战争的经过进行了大手笔的铺排和描写,大大丰富完善了故事情节。由于世界三大关庙之一的关陵庙修建在当阳,关羽又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到在当阳玉泉山显圣,所以有关关羽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的最广,这个人物形象也被改编得最多。在当阳民间传说中关羽被一步步地神化,有关的传说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关公诞生传说,关公显灵传说,风物传说。从这些传说中可以看出,关羽的人物形象塑造从历史到小说再到当阳民间传说是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这些传说凸显了当地民众的集体智慧,也彰显了一种作为圣地后人的自豪感。探其发生流变的原因,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当地政府官员对三国故事的构建,经济利益至上成为当地政府官员宣传和发展三国传说的一个动力。二是当地知识分子对三国故事的构建,一些文化精英把源自民间的传说、文本经过加工、整理而变成了一种规范化、正式化的当地政府对外宣传的材料,所以文化精英对三国文化的解说就介于政府官员和民众之间、学术性话语和地方性知识之间。三是普通民众对三国故事的构建。他们由于民间独特的叙事视角、审美趣味以及对神灵的崇拜和精神依赖,逐渐使故事更感性、更平民化、更有生活气息。总之,不管是当地的普通民众、政府官员还是知识分子,他们都对家乡三国故事的流传和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无论是为了发展经济还是弘扬文化,都是他们表达的一份浓浓的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