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整理这项工程比较复杂,它在有限的区域内,遵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手段,对沟、田、路、林等各种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整改和治理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做好保护和治理,以达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基础理论——“斑块—廊遭—基质”理论出发,对项目区的景观单元进行分类,结合国内外的土地整理景观效应的研究方法,对项目区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合理选取,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区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利用Fragstats软件重点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选取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维数、分离度指数、聚集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进行,分析得出土地整理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重点分析廊道景观格局,即沟渠和道路两个地类景观,在土地整理前后的廊道密度、廊道连通度与环通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说明项目区整理前后的景观效应,再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的景观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生态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本文选取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的土地整理项目作为范例,通过研究项目区整理前后景观特征的变化,分析其景观效应,研究表明: (1)土地整理前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耕地在土地整理之后仍是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而未利用地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土地整理后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多样性和均匀度也下降。 (2)项目区的廊道类型为沟渠和道路。项目区土地整理前的廊道网络不发达,通达度不高,土地整理后项目区廊道网络通达度有较大的改善,各项廊道特征指数的提高表明整理后廊道网络的复杂程度增加,从而有助于区内外的物质输送和信息的流通。 (3)通过选取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景观多样性、分维数、廊道密度、廊道连通度、廊道环通度七个评价指标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景观生态效应进行评价,并对项目区的景观生态设计做出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