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组织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类体育社会组织,其发展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现实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的社会组织起步较晚,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落后于中国经济、政治改革的步伐。本研究通过纵向梳理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历程和横向探索其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探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呈现状态、动力与制约因素、管理方式等,提出发展路径与策略,以期为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主要结论:(1)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国家治理方式、经济发展、公益理念改变的共同推动。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路径是自下而上发起并辅以政府扶持,政府在介入与退出中形成与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新型关系。(2)在有限政府与完善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动力是体育需求与志愿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正外部性是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后续动力。(3)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状态体现为“量”“质”提升并存,正向与负向发展相伴。发展的制约因素既有政策与社会认知等虚拟的、也有资源等实物方面的,组织与外部环境体现为一种不对称性依赖。(4)对“非营利性”的组织性质认识不清,导致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对自身的经营活动过度审慎。更多地从价值属性而非组织属性来认识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有助其发展和体育公益的实现。(5)“公益成本”不被认可,影响了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提供体育服务的合理定价,组织难以获得合理回报,经营困难。促进体育公益职业化,建立“以优质服务提升收益、以收益促进组织发展,以组织发展提高体育公益”的良性循环机制。(6)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财政资助应形成制度化,并覆盖民间发起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重视通过承接公共服务,培育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7)动态认定组织的公益性,使利润导向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尽快回归市场。以不同体育项目、价格,区分其公益差别进行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