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甘蔗花叶病在广西蔗区的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明确引起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的病原,并收集不同组合的甘蔗杂交种子,研究甘蔗种子对病毒病的传播性,为甘蔗资源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的主要致病原用于研究不同抗性的甘蔗品种受到花叶病胁迫后的生理生化变化;以甘蔗品种粤糖93-159、ROC22和桂糖29为材料,对其进行针刺接种,RT-PCR检测确定侵染成功后,再对甘蔗叶片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的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在收集的48份样品中检测出SrMV阳性33份,SCMV阳性2份,SCMV和SrMV复合侵染1份,未检测到MDMV和JGMV。花叶病的发病率为75.0%,主要致病原为SrMV。另外,有显症样品未能检测出致病原,说明广西蔗区可能存在其他病毒。2.在10份杂交种子中没有检测到SCMV和SCYLV,仅有1份样本显示为SrMV阳性,而在实生苗中均未检测到阳性植株。表明甘蔗种子可携带高粱花叶病毒(SrMV),但未能通过种子传播至实生苗。3.甘蔗受SrMV胁迫后,染病蔗株的株高、茎径、锤度和叶绿素含量都比健康对照的低,前三个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接种45d后,桂糖29和ROC22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抗病品种ROC22和桂糖29的这4个指标比感病品种粤糖93-159的要高,但差异不明显。叶绿素含量在染病植株低于健康对照的前提下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过程,说明在感病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叶绿体存在一个遭到破坏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感染花叶病后早期一段时间内,感病材料粤糖93-159的可溶性糖含量急剧降低,抗病材料ROC22和桂糖29则出现上升的现象,其中高抗品种桂糖29的上升幅度最大,可溶性糖含量可以在感病20d之内作为评价不同甘蔗品种抗病性的一个指标。感染SrMV后植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健康对照的低,感病品种粤糖93-159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对照和染病蔗株中均高于抗病品种,说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品种抗性呈负相关。接种SrMV后3个抗感品种中,感病材料粤糖93-159的SOD和POD活性下降幅度最大,抗病品种ROC22和桂糖29的SOD和POD活性提高:受到SrMV胁迫后,MDA含量上升,抗病甘蔗MDA含量上升早而且快,回落的也快;而感病品种一开始下降之后保持较长时间的上升状态,结合我们测定的SOD、POD活性的变化,可以认为抗病品种较感病品种更能快速的感受到SrMV的侵害并启动相应的防御系统,减少膜脂氧化,抵御病毒胁迫;感染高粱花叶病毒后不同抗性的甘蔗PPO和PAL活性均被激发,在感病严重时期,抗病品种PPO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感病品种在整个测试期内波动比较大;PAL的增加幅度开始时感病材料粤糖93-159高于桂糖29和ROC22,之后远低于抗病材料,说明在较长时间里,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能够更加稳定持久的抵御Sr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