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后绝经预测模型的建立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co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月经状态是乳腺癌患者制定内分泌治疗策略的重要参考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绝经前或围绝经期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经内分泌治疗1年后发生绝经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及观察性临床研究。选取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符合研究要求的233例年龄在45-55岁的绝经前或围绝经期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筛选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经内分泌治疗1年后发生绝经的风险因素,并据此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运用SPSS 25.0版本(IBM Corp,Armonk,NY)统计学分析软件对纳入人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处理。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对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比表示。然后以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特征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计算各因素与内分泌治疗1年后发生绝经的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选取10%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截点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内分泌治疗1年后发生绝经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逐步回归的结果构建列线图,以nomogram形式表现;并用自举法(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并绘制ROC曲线来进行模型的预测能力评价,通过编制混淆矩阵,进一步评估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结果:52名(22.32%)患者在经内分泌治疗1年后由绝经前或围绝经期转变成绝经后状态。经由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最终筛选,化疗周期>6周期(OR:2.301,95%CI:1.145-4.623,p=0.0192)、内分泌初始治疗时卵泡刺激素水平(OR:1.017,95%CI:1.008-1.027,p=0.0167)、他莫昔芬用药(OR:0.154,95%CI:0.067-0.356,p=0.0010)(p<0.1)是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1年后由绝经前或围绝经期转变成绝经状态的风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0.26%,自举法重复抽样1 000次结果提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及符合度均较好。结论:化疗周期、内分泌治疗用药方案、内分泌治疗初始的卵泡刺激素水平可能是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1年后由绝经前或围绝经期转变成绝经状态的风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绝经预测能力和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本研究有待更大样本来验证和完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The Fourth Edition,WISC-Ⅳ)中各指数的特点,是否存在差别,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
背景及目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以高复发率和高致残性为特点的中枢炎性脱髓鞘性疾病。NMOSD患者自然病史通常为多相病程,且随着发病次数的增加,残疾系数则越高,而早期诊断,尽早干预可提高NMOSD患者生活质量。NMOSD的诊断有赖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中针对水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平台的电子信息系统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同时系统所遭受的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和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越来越严重,这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存在各种天线、电缆、传输线、电路和外部电磁辐射(EMI)等,大多数电子系统的电磁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磁耦合
研究目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两大病理特征是由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聚集产生的淀粉样斑块(Senile plaque,SP)和由微管相关蛋白Tau过度磷酸化并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Aβ的异常聚集是AD的早期病理改变之一,其聚集过程生成的不同大小和形态的聚集体可导致神经系统毒性,其中以寡聚体最为显著。DAPK1在AD患者的脑组
目的:肠道菌群是指居住在胃肠道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共同组成的微生物组,它们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体内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近来,肠道微生物组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观察和体外研究表明它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本文通过比较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对肠道菌群与乳腺癌易感性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我院的102名患
目的:食管癌处于全球肿瘤病死率第六位,也是福建省高发病率的一类肿瘤,化学药物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在后期常常遭遇耐药的情况。许多研究表明,细胞自噬(autophagy)机制在肿瘤耐药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拟探讨自噬调节蛋白UNC-51样激酶1(UNC-51 like kinase 1,ULK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转染该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ULK1抑制剂MRT68921及S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初产妇经阴道分娩的产程特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探讨其合理的分娩方式及相关并发症的防范,以期为临床产科医师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围产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单胎头位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30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子宫肌瘤分为肌瘤组(754例)和正常组(2262例),分析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产程情况、
目的:抽动障碍作为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命质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药物治疗作为抽动障碍的常用治疗手段,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评价研究。本研究运用系统评价分析药物治疗抽动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耶鲁全球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等量表评分映射至三水平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儿童和青少年版(Euro Qol fi
绵羊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被用于生产肉、奶、绒和皮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们越来越喜欢吃脂肪含量低的肉。因此,提高绵羊生长速度和肉品质是国际绵羊产业的重要目标。然而,控制这些性状的重要基因遗传多态性尚未被完全挖掘,许多绵羊品种的脂肪发育相关重要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遗传效应仍然未知。为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中国和蒙古绵羊品种四个脂肪相关基因(ZNF395、CREB1、WDR92和ETA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术后长短期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在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消化内科接受ESD治疗的174例早期食管鳞癌和12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别按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分组以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内镜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等因素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