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明清民居厅堂大木构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f0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居厅堂大木构架形式与构成特征与其所处地域的地理、经济、民俗、文化及营造技艺等密切相关。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江南明清民居的研究主要以苏、杭为主,常州民居虽有涉及,但主要体现在人文介绍方面。常州明清民居中的厅堂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大木构架形式多样、构造灵活,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本文对常州明清民居厅堂大木构架进行深入研究,期望能够对江南地区传统建筑木作技术进行补充。同时,常州传统建筑保护之风日趋兴起,然而对其的维护大多制作粗糙,内容和形式相去甚远,寄望本研究为常州明清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  常州明清民居厅堂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本文选取常州各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41座厅堂进行研究。从厅堂平面模式、大木构架形式与构成两方面入手,并将其与《营造法式》、《营造法原》、《园冶》、《鲁班经》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对常州明清民居厅堂大木构架模式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常州明清民居厅堂在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社会习俗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域特征。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绪论、常州明清民居厅堂现状、古籍中关于厅堂的记述、常州明清民居厅堂平面模式、常州明清民居厅堂大木构架形式及构成、结语。  第一章为绪论。说明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界定研究范围及明确文中主要相关概念,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归纳总结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方法及步骤,交待论文的大体框架。  第二章为常州明清民居厅堂现状。概述常州人文自然与社会习俗,归纳总结常州市明清民居概况,并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成果阐述常州明清民居中厅堂现状。  第三章为古籍中关于厅堂的记述。从《营造法式》、《营造法原》、《鲁班经》、《园冶》入手,归纳分析有关厅堂的记述,对其中关于厅堂尤其是其大木构架方面的论述深入研究,为后续常州明清时期民居中厅堂的大木构架研究做好铺垫。  第四章为常州明清民居厅堂平面模式。从厅堂位置、分类、平面空间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明确常州明清民居厅堂平面模式特征,并与古籍中相关记述进行比较,试图分析其特征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为常州明清民居厅堂大木构架形式及构成。根据参阅相关文献及实地调研测绘,归纳常州明清民居厅堂的形式及构成,并将其与古籍中相关记述作对比参照,完善本论文的研究主题。  第六章为结论,对整个论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城市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提前深入的研究城市商品住宅建筑的套型设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文以成都市的住宅套型为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为
建筑学的发展来自于外在和内在两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语境大大加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信息共享。在这样的环
文远楼作为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建筑的经典,长期以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身处的解放初期的大时代背景,以及它身后的理论基础,都成为人们一直以来的话题。由于它的设计师黄毓
中国私家园林既是古典园林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内涵最丰富、最活跃、最深刻、最难领悟的混合载体。私家园林的营造是古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浓缩体现,凝聚了千百年间能工
21世纪是一个“城市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ze)曾讲过:“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国家生态文明的倡导下,以及人们对于湿地文明的重新认识,湿地休闲成为现阶段人们新兴的一种
当今社会,随着我国住宅建设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的转变、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生活条件的追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而对住
国家游泳中心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与“鸟巢”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重大赛事都有安排在晚上举行的传统,更加突出了国家游泳中心景观照明的重要性。国家游
近些年来地域性城市设计的兴起,其重要意义之一是唤醒了公众对城市的环境意识和人性化意识。尽管国内决策者、设计者和公众对地域性城市设计的接受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不可忽视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创新与传承关系密切,传统既可以促进建筑的创作,也可能限制了人们的思路,这取决于建筑师对传统的态度。因此建筑创作就涉及到怎样继承传统,怎样发展传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