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hlorophenylalanine, PCPA)制作失眠大鼠模型,同步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地西泮干预组,通过行为学、体重的观察及检测大鼠脑干组织中PB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与失眠的关系。方法1.动物分组及处理:采用36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鼠龄8-10周,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2只。①模型组:每日上午8:30~9:00腹腔注射PCPA(300mg/kg)制作失眠大鼠模型,连续2天。其中PCPA用生理盐水(pH:7-8)溶解,按1ml/100g配制成混悬液。第三天以蒸馏水按0.1ml/Kg灌胃,连续5天;②对照组:每日上午8:30~9:00以生理盐水按0.1ml/Kg进行腹腔注射,连续2天,第三天以蒸馏水按0.1ml/Kg灌胃,连续5天;⑧干预组:同模型组腹腔注射PCPA建立失眠模型之后,第三天用地西泮(0.92mg/kg)水溶液灌胃,每日上午8:30~9:00一次,连续5天。其中地西泮片用蒸馏水溶解,按1ml/100g配制成水溶液。2.动物行为学观察及体重监测:每日定时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每3小时录制大鼠活动视频半小时,通过自身及组间比较大鼠行为学改变。分别于入组时、第一次腹腔注射PCPA前、第一次灌胃前及处死大鼠取材前当天上午8:00~8:20测量所有大鼠体重并记录。3.将各组受试动物于开始灌胃治疗后第6天快速断头处死,取大鼠脑干组织,超低温保存。4.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脑干PBR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行为学变化: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于第一次腹腔注射PCPA混悬液28-30h后,昼伏夜出的节律消失、睡眠时间缩短等失眠表现,模型成功率94.4%。干预组大鼠于地西泮灌胃后失眠症状较模型组逐渐恢复。2.体重改变:入组时、第一次腹腔注射PCPA前三组大鼠体重相当;第一次灌胃前模型组和干预组体重相当,但较对照组均减轻(p<0.01,q=5.403;p<0.01,q=5.508);处死大鼠取材前模型组与干预组较对照组均减轻(p<0.01,q=12.214;p<0.01,q=8.045),干预组较模型组增加(p<0.05,q=4.166)。3.与对照组和干预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干PBR mRNA表达上调(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PBR mRNA表达无差异(p=0.776)。4.与对照组和干预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干PBR蛋白表达上调(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PBR蛋白表达无差异(p=0.461)。结论1.腹腔注射PCPA可以成功复制大鼠失眠模型,该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大鼠失眠过程清晰。2.脑干PBR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PCPA致大鼠急性失眠的病理生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