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反馈调控靶控输注异丙酚在老年人麻醉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选择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的病人45例, 无心肺肝肾疾病,ASAⅠ-Ⅱ级。分三组,每组15例:Ⅰ组为>65岁,老年组;Ⅱ组为20-65岁,青壮年组;Ⅲ组为>65岁为对照组。所有病人诱导均用芬太尼、琥珀胆碱、异丙酚靶控输注,异丙酚靶控输注维持麻醉,Ⅰ、Ⅱ组靶浓度在手术期间依据AEPI和BIS调整。Ⅲ组病人靶浓度依据血液动力学调整靶浓度;术中8个时间点记录血液动力学(HR、DBP、SBP、MAP)、数量化脑电指数(BIS、 AEPI)停药后苏醒时间、术中知晓的发生、手术时间、异丙酚总量。结果:Ⅰ组病人血液动力学插管后5min血压下降,MAP同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时血液动力学升高,同探查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病人血液动力学平稳;Ⅲ组病人在插管时,同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插管后5min血液动力学升高,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与插管时比较);切皮时血液动力学下降,同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停药时,血液动力学比探查时升高,有显著性差异( P<0.05)。AEPI与BIS间具有显著性相关(r=0.780, 0.781, 0.752) (P<0.01) 。三组病人术中使用异丙酚标准单位剂量分别是106.43μg?kg-1?Min-1、123.11μg?kg-1?Min-1、116.76μg?kg-1?Min-1。Ⅱ、Ⅲ组病人用量都大于Ⅰ组病人(P<0.05)有显著性差异。<WP=4>术中知晓发生:Ⅰ组、Ⅱ组没有,Ⅲ组有2例,三组术后苏醒时间:Ⅰ组中(13±3)min,Ⅱ组(11±3)min,Ⅲ组有7例(28±5)min,Ⅲ组同Ⅰ、Ⅱ组比较( 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老年人麻醉中,数量化脑电调控靶控输注异丙酚可使血药浓度稳定,无药物蓄积,血液动力学的稳定,避免术中知晓、术后苏醒延迟,是可行的;AEPI和BIS对于麻醉深度的监测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