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N和DoIP的汽车EOL诊断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_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大众认知的增长,新兴科学技术的创新及全球资源储备消耗严重等各个因素的影响,未来汽车将会往电子电器、车联网、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等方向高速发展,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数量和运算能力需求也都会随着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车辆电子电器架构的进化不仅增加了汽车电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对车辆总线的通讯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制造的过程中,总装车间作为车辆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整车质量和交付要求,整车的电子电器质量又是总装车间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国内主机厂下线(EOL End Of Line)诊断检测系统这一专业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车辆电子电器下线检测集中在人工检测和由供应商质量保证,传统的检测手段对人员的依赖性过高,生产的效率无法支持复杂电器的检测需求,导致电子电器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监控。本文根据总装车间的相关需求,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套下线诊断检测系统,实现对于电气电器功能的有效检测和监控,同时可以满足未来电子电气架构升级带来的诊断需求。本论文设计的车辆下线诊断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传统方式下人员检测的可靠性不高的问题,保证车辆电子电器的高质量交付。针对这种情况,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下线诊断检测系统这一领域的空白,分析了传统检测方法的不稳定性、单一性以及低可靠性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络(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网络协议诊断(DoIP Diagnostic over Internet Protocol)的下线诊断系统。该系统解决了电子电器检测过程中的效率不高、遗漏故障、电器问题难以识别等问题,最终经过实际生产线运行本系统的高效检测和稳定运行,验证了这套诊断检测系统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2)通过分析该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设计了诊断系统的总体架构,研究开发了相对应的硬件方案,搭建了系统的硬件框架,实现了整个系统的功能。该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CAN总线架构的车辆,也可应用于以太网架构的车辆,未来的远程诊断也可基于本系统再进行扩展,因此可扩展性强且适用性高。3)针对传统汽车电子电器功能检查依赖人工检查和经验的问题,研究和设计了下线诊断系统的软件,提出了基于诊断检测程序的测试方法,并设计了存储服务器和可视化数据平台用于诊断数据的存储和展示,解决了传统检测方式效率低下和电子电器数据难以追踪的痛点,最终经过生产线的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实时性。4)在实车上对本系统进行了通讯验证,以及通过CAN和DoIP两种方式的软件下载对比,验证了系统的性能。在生产环境下进行运行验证,通过可视化数据平台导出了检测数据报告,验证了数据查询和搜索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所论述的电子电气诊断系统是针对于整车下线的车辆配置和测试开发的,其研究开发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将为日益增长的车载电子电器网络架构提供检测平台,也为未来的远程空中升级(OTA Over The Air)诊断的开发积累经验。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发展,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路网密度的节节攀升,交通事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综合性交通设施,其评价方法也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本文从道路线形、路面技术状况以及道路安全设施三方面进行考虑,结合规范与相关研究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开展驾驶模拟实验以采集行车数据。之后计算评价指标的可靠度结果,建立指标综合评分体系,
传统的有砟轨道结构在受到外部荷载及振动时,道砟会出现破碎、粉化等劣化形式,从而导致道床非均匀性累积变形,进而影响了轨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而以聚氨酯固化道床技术为代表的弹性固化道床技术作为一种兼具了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结构优点的轨道结构,可以有效延缓道砟颗粒的破碎和粉化,从而起到减少道床累积变形的效果。但聚氨酯固化道床结构整体造价偏高,浇注条件及工艺要求较为严格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因此
学位
近年来随着南京河西地区的快速发展,大量高层建筑、地下轨道交通、市政工程不断涌现,在确保周边建筑、地下轨道交通、市政管道设施、城市道路安全的前提下,基坑工程的经济合理性是项目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区域的地质水文条件下适用的基坑支护方案差异性大。本文以南京某金融大厦项目为例,对河西地区长江漫滩地貌基坑支护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河西长江漫滩地层是河流冲
学位
涉案财物处置问题是当前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2012年刑诉法修改增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标志着刑事对物之诉制度的正式确立。但当前立法确立的刑事对物之诉制度并不完善,本文着眼于刑事对物之诉制度的模式化构建,具体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刑事对物之诉制度的学理解析,包括刑事对物之诉的定义,制度属性,以及与相关制度的比较。刑事对物之诉是指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的对涉案财物进行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