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一方面民族危机深重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深深忧虑,另一方面政治上的不上轨道和军阀混战,导致人们对民国开始由希望转向失望,同时,这时的思想文化处于新和旧、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当中。而这一切对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的市民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五四”时期的作家是矛盾而犹疑的,他们一方面憧憬着中国现代转型的成功,但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积重难返,常常内心处于彷徨之中,“五四”短篇小说中大量出现的“灰色”人物形象,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与知识分子心境的一种影射。本篇论文首先探讨了“灰色”的本义,然后从色彩学和文学的角度将“灰色”的意义引申开来,进而诠释“五四”短篇小说中的“灰色人物”和“灰色人生”。接着从“灰色人物”性格特征、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的角度,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理想失落的“觉醒者”、苦闷彷徨漂泊的“零余者”和懦弱苟且自私的“妥协者”。他们都是“五四”这个特殊的过渡时代的文学产物,是“五四”短篇小说人物谱系里重要的组成的部分。五四是一个过度阶段,和“灰色”一样,是一种中间状态,在破旧与建新间,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更容易产生灰色的心境,在无奈与绝望中夹杂着希望。最后探讨“灰色人物”的形象价值,“灰色人物”其实是一种悲剧性的人物,是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牺牲品,这些人物形象身上,体现了“五四”作家关注黑暗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悲悯情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当然,这些人物形象身上,还体现了“五四”作家的批判精神,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对这些“灰色人物”的批判是应当且必须的,因为在时代“救亡”的主题下,需要的是积极向上以救亡为己任的革命者,而不是这种自怨自艾自私自利的“灰色人物”;然而,以人道主义的观点或者以我们今日的价值观来评判,“灰色人物”其实就是普通人最平常最自然的反应,今天的我们不能给予这些灰色人物过多的苛责。“灰色人物”形象丰富了“五四”小说的人物形象谱系,真实的再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也对当代作家描写当代“灰色人物”产生了广泛而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