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纷繁多样的媒介形态,但所借助的符号无外乎文字、语言和图像,相应的便形成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使用的主流符号系统的差异。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出现消除了声像符号传播的时空局限,以其传播意义方便快捷和形象直观的优势迅速占据了人们绝大部分注意力,并且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相形之下,文字传播在这一时期则不断萎缩,甚至出现各种“文学消亡”“报纸消亡”的惊叹,而文字传播也并非一直如此式微,相反,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字传播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主流传播形态。借鉴伊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本文根据不同时期社会主流传播形态的不同称之为社会的媒介偏向。与之对应,不同个体对不同符号系统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存在差异,此即为个体的媒介偏向。特定偏向的社会时期会为与之偏向相同的个体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相反,与之偏向不同的个体则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冷落,例如同样属于演艺界,声像传播时代的影视明星与文字传播时代的伶人戏子,社会地位则有着明显的贵贱之别。媒介技术的发展造成文字传播在声像主导的时代日渐式微,然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为文字传播创造了再发展的机会。文字传播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衍生出网络文学、微博、电子书和图书电子商务等新型传播形态,成功延续了文字传播的传统,其中,网络文学、微博和电子书不仅改变了文字传播的形态,同时也区别于传统的文字叙事方式,而图书电子商务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文字传播内容,只是改变了文字传播的渠道。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为文字传播的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新媒体环境下文字传播的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