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视角下的《威尼斯商人》辞格翻译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认知理论出发,以Lakoff&Johnson的隐喻理论为支撑,以《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为分析语料,探讨其辞格在文中的运用、分布、作用与意义,对其本体和喻体(tenor and vehicle)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挖掘隐喻的认知机制。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频繁、大量地使用辞格。据统计,明喻20次、暗喻15次、拟人20次、象征7次、换喻8次、夸张15次、类比4次、反问句8次、排比10次、对照12次和双关语9次。本文探讨了梁实秋、朱生豪两位“散文体”翻译家在莎译中的特点,举例说明两者在辞格翻译上的不同。梁实秋始终如一采用“直译”法译莎,对各辞格翻译均忠实于原文,因此,译文不免显得“生涩”;而朱生豪在莎译中采用“意译”,即把原文内容放入大“熔炉”中熔炼,然后加以翻译,故译文显得通畅,多为世人采用。本文重点探究了朱生豪、梁实秋对《威尼斯商人》两个版本辞格翻译的不同,以及产生不同的根本原因:前理解、翻译策略、学术造诣、审美意识等方面。在辞格翻译上,朱生豪译文有“失真”之处,有些地方采用“转译”。可谓是一种遗憾,但朱先生整体译莎堪称莎译中的上上之作,其功劳远大于“过错”
其他文献
【正】 作为一种混合型的金融工具,可转换债券兼具债权 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双重特性。它之所以被公认为一种成功的金融创新,在于它对筹资人和投资人双方构造了收益与风险的均衡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图像分析法,对雷蒙·饶可让的艺术生平和学习期间的经历,将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找出其绘画主题出现的规律与原因,考究其艺术成就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示,从而表露人性。在雷蒙·饶可让的创作中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主题出现,全文紧密的围绕雷蒙·饶可让的绘画主题来诠释其绘画艺术。作品表现内容丰富,表达方式纯粹自然,将当时社会的现象与自身情感结合创作出具
英国市场调查机构HIS-Markit公司日前发布的名为《全球采购调查趋势》的报告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已从最初的廉价外包目的地转变为全球供应链中心。
以牛粪为堆肥原料,研究木醋液添加对牛粪堆肥过程传热性能的影响,并与普通堆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添加木醋液的堆肥处理初始升温速率较快,在升温和高温阶段翻堆后,再次升温
本文从人们审美需要的本能和当代传播的美学出发,结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结合的"和合之美"、蒙古族非遗动画传播的"综合美"及"生命美"的具体论述,详尽阐释了蒙古族非
在英语使用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模糊现象应该被避免,因为英语使用者认为清晰、准确是尤为重要的两个方面。然而,模糊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是很常见的。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