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脊髓供血障碍引起的截瘫是传统外科和腔内修复术中灾难性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手术造成腰膨大动脉(the artery of Adamklewicz,AKA)供血的破坏。遗憾的是该动脉确切起源部位术前无法评定,盲目的术中结扎、损伤或移植物血管覆盖该动脉就有可能发生截瘫。因此,寻找该动脉的术前定位方法是避免截瘫并发症的重要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已成为评价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的影像学方法。特别是近几年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CT,MDCT)扫描技术的应用使扫描速度明显加快,空间分辫率大大提高,CTA图像质量明显改善,使术前确定AKA起源部位成为可能。目的1、研究MDCT显示AKA的可行性;2、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MDCTA)显示AKA和脊髓前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ASA)方法及不同延迟时间对AKA成像显示率的影响,以期获得较为理想的重建参数;3、通过对AKA的CT图像观察,为临床外科及影像学提供形态学资料;4、探讨术前运用上述MDCTA是否有一次扫描获得显示主动脉疾病及AKA解剖位置的方法,从而帮助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以减少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材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回顾采用MDCT传统固定延迟扫描法,在2005年7月-2006年5月间,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申请行胸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98例,按延迟时间23s、40s、60s分为3组(1组:延迟时间23s,共34例;2组:延迟时间40s,共31例;3组:延迟时间60s,共33例),分别计算出每一组AKA显示率,进行对比研究,寻找显示AKA合适延迟时间和重建方法;2、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同期疑似主动脉疾病患者23例,采用双序列固定延迟时间扫描法,一次性完成主动脉本身疾病与AKA双系列扫描。方法:按延迟时间23s,45.5s分为两组(4组为23s;5组为45.5s)为进行双系列扫描,分别计算出4组和5组AKA显示率,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将1组同4组,2组同5组AKA显示率分别进行对比研究;3、数据分析:对上述所得CT数据,采用不同的血管重建技术(VRT、MPR、CPR和MIP)进行处理,分别获得AKA的各类重建图像,解剖关系及细节(起止关系、分支情况、走行特点及升降支直径),为临床医生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资料。结果1、23s组、40s组、60s组显示率分别为24%、68%、27%,按a=0.05水平三组有显著差异;2、疑似主动脉疾病患者进行双系列扫描,23s组与45.5s组显示率分别17%、61%,按a=0.05水平两组有显著差异。回顾分析中23s组与前瞻性研究23s组,回顾分析中40s组与前瞻性研究45.5s组显示率按a=0.05水平均无显著差异;3、在清楚显示连续走行的CT冠状位图像中,AKA与ASA呈“发夹”样走行。一支AKA占77%(62/80例),23%能辨认出二支,该动脉中72%(71/98例)起源于左侧,88%(86/98例)位于T8-T12之间。降支直径(1.0±0.2mm),升支降支(0.5±0.2mm),降支直径是升支的2倍。结论在使用传统固定延迟时间扫描法中,延迟时间40S是MDCTA显示腰膨大动脉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MDCT双序列扫描法可作为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前寻找腰膨大动脉可行的方法;降支较升支更易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