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有关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占大陆企业总数的比例已超过99%,创造的销售额占全体企业销售额的比例超过60%,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中小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达到总就业人数的80%,开发的新产品占总产品的82%,在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的同时,促进了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然而,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很严重,已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巨大阻力。根据融资优序理论,企业融资会优先选择内源融资,当内源融资不足时才会考虑通过外部进行融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处于起步阶段,内源资金有限,自有资金并不足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所需。同时,证券市场准入门槛较高,通过证券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难度较大。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中小企业在进行贷款申请时,银行会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对中小企业放贷。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模型,银行无法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准确判断,往往对企业采取“少贷”甚至是“拒贷”的策略。为了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依据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特点建立了信用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体系基本都是为国有大型企业制定的,并不适用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价。因此,为了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发展,本文试图以中小企业独有特点为基础,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信用评价体系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融资困境以及现行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采用因子分析和Logistic模型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率进行了验证。经验证,整个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88.6%。因此,本文建立的Logistic模型能较好的判断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可以为中小企业提升信用,缓解融资问题提供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将本文分成四个部分,第1章、第2章为本文的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与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分别从指标选取和方法选择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第3章,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标准界定,分析其特点、发展现状以及融资现状;对信用评价相关概念进行定义,论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发展状况及现行体系存在缺陷;同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经济博弈理论、信贷配比理论等,为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提供相关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介绍了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确定具体的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为构建评价模型做准备。研究以我国深市上市中小企业2013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先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财务指标进行降维处理,以减少数据量,将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最大限度的消除;然后对财务因子和非财务指标综合分析,选用Logistic回归方法作为本文的模型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并检验了模型的准确性。第四部分为第6章,本文的结论与展望。该部分根据文章研究的结果,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后续可行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