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近年来内部控制对于加强公司治理和优化市场结构的良好作用越来越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认可。财政部、证监会等多个部委都密集推出了一系列规范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在政策推出的几年中,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映,各上市公司在法规的要求下陆续进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许多研究者也跟进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围绕政策执行的效率效果和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建议。但是目前内部控制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稍显单薄,而且重复化严重。因此,笔者希望在此领域有所突破。能够表现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管理者管理思想的指标众多,但是最为大众熟悉也相对能够精确获得的数据是盈余数据,所以本文采用盈余管理的操纵程度来度量公司的管理文化。在内部控制的量化方面,目前的研究大多单单运用是否发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笔者认为比较粗糙,因此在借鉴现有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了较为综合的指标体系。2.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是通过分析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内部一致性,挖掘内部控制影响盈余质量的程度和方向。为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从而建立健康管理环境,输出公允盈余数据的机制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政府监管内部控制的披露提供一些帮助。研究目的之二是,通过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研究,从侧面揭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情况的差异,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3.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二是研究的思路和内容,对全文的行文结构做出简要介绍,三是使用的研究方法,四是主要的贡献和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具体分为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盈余质量的文献综述以及内部控制影响盈余质量的文献综述,详细梳理了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理论溯源和研究现状。在内部控制方面,阐述了内部控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列举了国外在内部控制立法上的演进过程。对于我国内部控制的建设,经历了从一开始各个部门比较分散的规定到由一个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发布法律法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法规,都在此部分做了展示。同时,国内外理论界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也非常火热,本文选取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内部控制的热点和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总结和述评。而在盈余质量方面,由于盈余质量可以运用具体的数量指标来测量,因此盈余质量的研究多集中于实证研究,研究的前沿集中在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指标的精确和模型的优化,本文将国内外在实证方面对盈余质量有独特观点的研究选取出来,为后续研究做准备。最后对国内外研究内部控制影响盈余质量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非常数量化,有一系列复杂的模型来支撑结论,而国内的研究还比较粗糙,可用的公开市场信息也不够规范,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第三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分析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内在一致性。在第一节重点阐释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介绍了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从这个框架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作用机制。同时,深入分析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以及五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支撑内部控制这一机制的运行。在第二节从内部控制的本质出发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成本-效益理论立足,定性深入的分析内部控制如何影响盈余质量。委托代理理论中,内部控制可以缓解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矛盾,加强信息质量,产出高质量的盈余信息;信息不对称理论中,内部控制可以缓解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鸿沟,让外部投资者可以监督企业的运行,使得不适当盈余管理行为没有产生的空间;在成本-效益理论中,内部控制是一门通行于企业的管理语言,它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加强企业的运行效率,减少盈余信息不必要的错漏。二者的内部一致性体现在来源的同根性,即都产生于企业的各种摩擦。内部控制是缓解摩擦的机制,而盈余质量是摩擦的直接数量化体现。第三节在分析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内部的一致性基础上,通过内部控制各要素,从外延上来分析内部控制如何影响盈余质量。第四章是实证分析,本文通过一定的标准选取了2010年深圳A股主板上市公司共372家作为研究样本,这些样本公司涉及9个行业。在测度盈余质量时,首先列举了现阶段研究中测量盈余质量的常用方法,并对其做了拟合程度的比较,最终选取了较优的经过现金流修正后的Jones模型,得到了精确度比较高的盈余质量数据。在测量内部控制时,为了全面客观的反应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以内部控制五要素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设置了内控的评价指标。接下来对于盈余质量和内部控制的指标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在分行业盈余质量描述性统计中,综合类的盈余质量最高,房地产业的盈余质量最差,操纵程度最高。在内部控制的描述性统计中可以明显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不高,具体体现在内部控制得分较高的公司占样本公司的比例较低。此外,内部控制得分最高的行业也是综合类,得分最低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业。在描述性统计的最后,将盈余质量和内部控制的分行业描述性统计情况放在一张图表中进行了趋势图的分析,在此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走势呈现负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假设比较单一,就是要证明内部控制对于盈余质量到底有无影响,但是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在相关性分析中,分析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特别是自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在回归分析中,进行了全样本检测、分水平检测和分行业检测。在全样本检测中,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发生的假设通过了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在分水平检测中,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内部控制影响盈余质量的程度都较全样本更加显著。在分行业检测中,除了交通运输仓储业显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呈现正相关外,其它行业均同假设一致,而交通运输仓储业在前述的盈余质量测量中分数最低,这可能是导致数据异常的原因。第五章为研究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这一章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得出了实证结论,并根据实证结果在政府监管,公司治理和制度建设上提出了建议。第一节对研究结论做了梳理,并对研究结论中的一些异常数据进行了分析。第二节从社会、政府、企业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在社会方面,首先对于内部控制以及盈余质量的研究还应加强,其次第三方的机构应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独立审计;在政府方面应继续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立法进程,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盈余质量信息披露的监管,统一信息披露的格式;在企业方面,首先应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积极披露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信息,其次应从自身做起积极落实各项法规的要求,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更长远和可持续的认识。4.主要贡献与不足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来揭示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特别是细化了分水平和分行业的回归分析,从这些分析中也能看出内部控制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比较复杂,并不是单一和片面的。希望通过这种实证研究能深入的分析二者的关系,使得研究视角更为全面和有说服力。其次,本文在测量盈余质量时没有一味套用常用的Jones模型,而是通过阅读文献,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将该模型经过现金流的修正,并通过了拟合程度的检验,证明适合我国的市场现状。在测量内部控制时,设立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通过手工搜集大量数据,保证了指标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两项基础数据的获得过程在国内的研究中比较少见,而这一过程也加强了实证结果的精确度和可信度。由于笔者的精力和研究水平所限,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样本数据选择上只选取了深圳主板公司一年的数据,可能代表性不如全样本数据,同时由于数据很多来自于手工搜集难免出现错漏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