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检测及皮损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_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着儿童(25%)及成人(1-3%)的生活质量。本病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固有免疫及获得免疫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是AD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并且具有遗传倾向。受损的皮肤导致多种外来抗原进入皮肤并激活皮肤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在本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是否参与发病,通常将本病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AD患者皮损表皮出现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s,LCs)和炎症性树突状表皮细胞(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IDECs)两种树突状细胞,而非皮损区的表皮只有LCs。作为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它不仅可以调节T细胞的反应类型及程度,还在AD等T细胞主导的炎症性疾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 s)包括11种亚型,不同程度地表达于各种细胞表面。DC表面的TLRs构成一类独特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能选择性地识别病原微生物所携带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 patterns, PAMPs)并通过激活细胞内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促进大量炎症因子释放,最终使机体启动针对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及炎症细胞(包括DC)均不同程度表达TLRs。作为人体屏障的皮肤,不断受到外界各种微生物和变应原的刺激。已有研究证实,皮损局部IDECs数量与湿疹严重程度相关。IgE在外源性A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IgE高亲和力受体(high-affinityIgE receptor, FCεRⅠ)及IgE低亲和力受体(low-affinity IgE receptor, CD23)是体内IgE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皮损区的两种树突状细胞表面FCεRⅠ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皮损区。已有研究表明FCεRⅠ在皮肤变态反应的启动、发展及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皮损局部,LCs仅产生少量种类的炎症趋化因子,几乎不产生促炎症细胞因子。而IDECs表面FCεRⅠ交联可产生大量IL-12和IL-18以及促炎症细胞因子,同时导致局部免疫反应向Th1极化。A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4、IL-10、γ干扰素(interferon-γ, IFN-γ)、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水平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但尚不明确这些炎症因子与皮疹严重程度是否具有相关性。此外,由于LCs、IDECs在体内数目极少,限制了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国内外也有研究利用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了LC样树突状细胞(Langerhans’cells like dendritic cell, LC-DC)和IDEC样树突状细胞(inflammatorydendritic epidermal cells like dendritic cell, IDEC-DC),但目前尚缺乏健康人群和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两种细胞在相关表面分子表达差异的研究。因此,建立LCs和IDECs体外诱导培养体系无疑将丰富本领域的知识,并为研究这两种细胞在包括AD等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本研究我们比较AD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炎症因子差异并建立了人外周血来源特应性皮炎皮损表皮DC体外培养体系,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第一部分:AD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的测定及与皮疹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采集血样后引导AD患者及志愿者填写患者湿疹严重程度自我评价(thePatient-Oriented Eczema Measure,POEM)问券。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4、IL-10、IFN-γ、TGF-β1含量。比较AD组细胞因子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研究其表达水平与皮疹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AD患者外周血IL-4较健康对照组高,IFN-γ、TGF-β1较健康对照组低。IL-4与POEM评分呈正相关(r=0.6123, P <0.0090)。TGF-β1与POEM评分呈负相关(P=0.0410, r=-0.4633)。结论:AD患者外周血IL-4升高且与皮疹严重程度呈正相关,TGF-β1水平降低与皮疹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这为临床上预测AD病情发展及转归提供了参考依据。第二部分: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分子的测定联合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和CD14+免疫磁珠分离和筛选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er,FACS)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荧光抗体染色后CD14+单核细胞表面FCεRⅠ、CD23、TLR2、TLR1的表达以明确单核细胞的纯度和表型特点。结果:AD患者CD14+单核细胞表面FCεRⅠ、CD2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LR1表达较低,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TLR2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AD患者体内单核细胞表面FCεRI、CD2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LR1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第三部分:AD皮损表皮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体系的建立在GM-CSF、IL-4的基础上分别于第0、2、4天加入TGF-β诱导CD14+单核细胞分化为LC-DC。在GM-CSF、IL-4的基础上加入2-ME诱导IDEC-DC。分别于第0、3、6天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培养第6天收集细胞。采用FACS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荧光抗体染色后LC-DC及IDEC-DC的纯度并分析其表型特点。结果:CD14+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6天后可形成具有树突状外观的LC-DC及IDEC-DC,两种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CD1a、FCεRⅠ、TLR1、TLR2;LC-DC表达CD207,IDEC-DC表达CD206。特应性皮炎患者来源的IDEC-DC表面CD1a表达高于LC-DC,且CD23、TLR2、FCεRⅠ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利用外周血单核细胞可在体外成功诱导LC-DC和IDEC-DC,为体外进一步研究这两类细胞的功能打下基础。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①AD患者外周血IL-4升高且与皮疹严重程度呈正相关,TGF-β1水平降低与皮疹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这为临床上预测AD病情发展及转归提供了参考依据。②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可成功诱导特应性皮炎皮损树突状细胞,其形态及表型特点与体内分离的细胞类似,可模拟损处DC的病理状态。为体外进一步研究这两类细胞的功能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瘢痕疙瘩是一种超常增生的致密的纤维组织,通常在皮肤损伤愈合后发生,而且仅发生在人类身上。瘢痕疙瘩由过多的细胞外基质的累积特别是胶原蛋白的大量形成造成的,它超出
近年来,云计算凭借其海量的计算资源和按需租用的服务模式已经在科学、工程和医疗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根据云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的所属关系,云计算可分为三类,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Web2.0的发展,标签技术在各种网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给网络资源打上简短的文字标签能极大方便人们对海量数据的存取。由于大量的网络资源还没有标签,
中药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性寒,味微酸而苦,无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内服用于热病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畅,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运作效率低下。本文以国内某城市为研究对象,指出在
满族民间舞蹈音乐与族群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真实形象地反映着他们的民族传统、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是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从其历史渊源
灌肠是一种营养价值高、鲜嫩可口、宜于携带、贮存期长的方便肉制品,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食用芹菜可提高体内吞噬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力,从而增加体内抗
中外动画合作方式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合作概念,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方联合制作的动画片,也包括双方共同投资,以及出了资金之外的其他投入方式,包括:技术指导、各自市场的发行、代
志愿服务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志愿服务以青年志愿者为主,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逐
数据库基础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深入分析本科毕业论文与数据库相关内容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法。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