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运作的各项成本在逐渐增加,而其中的职务消费每年以巨大的数额增长,不断吸引社会公众和学者的注意。职务消费,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为了正常地行使其职权并履行其职责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根据不同国家公务人员的行政级别高低、工作性质的不同,分成不同层次的职务有效运作成本。它包括:招待费、交通费、通讯费、差旅费、办公用品费等各种必要费用的总和。但有些公务人员就假借职务消费的幌子假公济私,造成职务消费过度化甚至腐败的现象。本文通过对近年职务消费问题严重性进行分析,揭示文章写作的意义,通过不断查询文献,得出职务消费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在国外和台湾没有完全相对应的概念。本文以“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委托——代理理论分析职务消费异化产生的内因,并通过现实职务消费的表现情况来揭露职务消费异化的严重性。文章分析了职务消费的公共性、消费性、层级性、复杂性、历史发展性五个特征外,还就职务消费与贪污进行法律上的辨析,就职务消费内在三种表现形式进行对比辨析,便于深刻理解职务消费的内在含义。同时以公车改革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目前改革实践存在的模式与相关问题等。本文的特点是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核心内容是通过借鉴国外和台湾职务消费相关实践经验,尤其系统的分析了台湾在职务消费相关方面的努力。同时本文利用公共政策的分析方法,从职务消费所处的整体环境、相关制度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监督以及效果评估等系统的分析职务消费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目前职务消费改革存在的难点,针对各环节问题并系统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首次引入台湾职务消费相关方面经验,并运用公共政策的框架系统分析职务消费过度化问题是本文的创新点,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措施,为我国现阶段职务消费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