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结晶,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包含村落的整体规划,也包括各类建筑、庙宇、桥梁涵洞、碑石幢刻、井塘沟渠、古树各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各类民俗、民间文学、音乐、美术、医药、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及传统技艺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综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专家学者开始对传统村落展开相关研究,其研究内容大多侧重传统建筑保护和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传统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性研究较多,而从传统文化资源传承的角度研究的较少。随着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各地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被推向了两难的境地。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的根,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一个以“旧”为本,一个以“新”见长,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一个土生土长,在年深日久中沉淀而成,成为历史的代名词;一个适时而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新生活的代名词。然而,新农村凭借适时性,在技术的支撑下,使“新”事物逐渐代替“旧”事物,却忽略了如何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整合,如何用古人的智慧与现实进行对接,从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见解,整合出符合时代的特点的方案来。要改变这一方式,我们不能忽略一股无形的文化影响力——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的根,孕育着大量的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的全貌,它依附着人类特定的物质空间而存在着。在相同的地理环境和人类历史背景之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形成了村落特有的空间场所和文化风貌。我们不能只注重其表面的建设,而忽略承载着大量传统文化记忆空间。因此,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村落的和谐发展,使传统村落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其价值在新时代下得以展现是我们当下必须认真面对和尽快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陕西省入选国家级第三批传统村落的南长益村为例,从非物质文化视角来阐述南长益传统村落结构演变和发展,并提出对其整体性保护发展及合理利用的可实施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