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膝关节半月板损伤(meniscus injury of knee joint)是好发于青年人的常见的运动性损伤。半月板损伤后,一般主要采取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手术治疗。但缝合后的半月板,临床愈合率却并不高,而合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半月板缝合后则更易于愈合。为此,学者们通过探索提出了骨髓刺激术学说,研发出了旨在提高半月板愈合率的微骨折骨髓刺激技术,并运用动物模型试验证实骨髓刺激术对于促进半月板损伤缝合术后的愈合有确切的疗效。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单纯半月板损伤缝合术和单纯半月板损伤缝合联合骨髓刺激术两组临床病例的愈合差异性,证实骨髓刺激术确实有助于提高半月板损伤缝合术后愈合,以期为临床提出一种“操作简便、创伤细微、无经济负担、并发症少”的半月板治疗辅助技术。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施行“单纯半月板损伤缝合术”和“单纯半月板损伤缝合联合骨髓刺激术”两者之间的愈合差异性,借此评价骨髓刺激术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以期为提高半月板愈合率提供一种可行的辅助技术,为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优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半月板损伤并行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手术的病例61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行半月板损伤缝合术联合骨髓刺激术者30例,为治疗组。而单纯行半月板损伤缝合术者31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主刀施行手术,术后两组患者都进行一致的康复锻炼计划,术后均约1周出院。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前的病情(例如: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患膝侧别、撕裂部位分区、撕裂部与半月板-滑膜结合部的距离、撕裂的长度、撕裂类型、血运分区、Lysholm功能评分等信息)、手术时间、缝合方式、术后第6个月的Barrett临床愈合标准、术后第6个月Stoller分级标准评估的磁共振愈合情况、术后第1、3、6个月Lysholm评分。将资料进行量化,再通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病例的术前病情资料,进行样本同质性比较,若分析结果提示两组病人的术前病情资料具有可比性,就进一步分析两组病例术后第6个月的磁共振愈合率(Stoller标准)、术后半月板临床愈合率(Barrett标准),术后Lysholm评分(术后第1、3、6个月)及术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比例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大小、病程长短、患膝侧别、损伤部位、撕裂部与半月板-滑膜结合部的距离、撕裂长度、撕裂类型、血运分区、手术前的Lysholm功能评分、手术时间、缝合方式等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资料具备可比性。比较疗效差异性,发现治疗组Lysholm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6.53±4.93提高至术后第1月的73.40±6.91、术后第3月的88.23±4.34、术后第6月的92.13±4.45,对照组Lysholm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7.52±6.02提高至术后第1月的70.26±5.92、术后第3月的85.97±3.96、术后第6月的88.74±4.28,两组病例的组内术后第1、3、6个月的Lysholm功能评分比术前均有提高,且术前和术后第6个月的组内Lysholm功能评分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但是,术后第1、3、6个月治疗组比对照组Lysholm功能评分提高的更显著,而两组间术后第3、6个月的Lysholm功能评分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虽然两者均可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但骨髓刺激术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方面疗效更显著、更优。半月板Barrett临床愈合率方面,术后第6个月,治疗组2例不愈合、愈合率为93.33%,对照组7例不愈合、愈合率为77.42%,治疗组临床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6个月MRI愈合率(Stoller标准)方面,对照组为93.33%,对照组为70.97%,治疗组的MRI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骨髓刺激术在提高半月板磁共振愈合率方面疗效更优。结论:半月板缝合术和半月板缝合联合骨髓刺激术均能取改善半月板损伤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但骨髓刺激术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方面疗效更显著,且骨髓刺激术的临床愈合率、磁共振愈合率更高。说明半月板缝合术联合骨髓刺激术比单纯缝合术疗效更显著、更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