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及意义耳鸣、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中医治疗耳鸣耳聋具有一定优势。中医学对耳鸣耳聋的认识历史悠久,治疗方式多样,极具特色。现代中医学对耳鸣耳聋的研究,或是理法方药单独讨论,不够全面系统;或是试验研究,参差不齐;或是实验验证,偏于论证。所以对古代文献中耳鸣耳聋的学术源流进行梳理,可以为临床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断代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及比较研究法。首先,手检与机检相结合,通过《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及《中华医典》初步筛选搜集耳鸣耳聋相关古代文献资料。然后从先秦两汉时期到清代,从史学角度整理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从时间上把握其源流及发展。着重探讨总结各个时期的学术发展特点把握其传承发展关系。最后,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须借助史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研究成果及意义1.系统梳理先秦至清代医籍中耳鸣耳聋的学术源流首先,对耳鸣耳聋的定义及病名历史沿革进行探讨。其次,分五个时期介绍先秦到清代对耳鸣耳聋的认识。先秦至两汉时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时期,经典医籍尤其是《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论述一直为后世沿用。这个时期,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基本成型,病机主要从邪气、脏腑、经脉、阴阳、气血、运气等方面论述。治法以针刺为主,针药结合。晋唐时期,对病机的探讨开始深入但仍以风邪与肾虚为主,孙思邈从脏腑寒热虚实角度进行辨证,提出毒聋之说。治法则以针刺和外治法为主,关注养生导引术,形式内容丰富。宋金元时期,医分门户。刘河间从热证论述,提出水衰火实之说,发耳聋治肺之先声;李东垣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朱丹溪倡滋阴降火之论,论治杂病的学术思想丰富了耳鸣耳聋的病机。此外,出现了陈无择的三因分类和严用和的从心肾立论。这一时期内治外治并用,方药内容丰富,是一个创新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医家承金元之说对耳鸣耳聋病因病机进行深入探讨,温病学派立论无关少阳,治疗更加重视顾护正气,耳鸣耳聋病因病机系统逐渐完善。同时,西学东渐促使中西医汇通派产生,对耳鸣耳聋的认识更加客观理性。2.对耳鸣耳聋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目前国内从肺、三焦及胆论治耳鸣耳聋的医家还很少,但临床疗效明显。从肺治耳聋、从三焦及胆立论治疗耳鸣耳聋的源流颇为久远,对其进行探讨,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目前对耳鸣耳聋相关古籍的引用有些是不正确的,所以需要进行追本溯源,对其进行纠正。另外,对于耳鸣耳聋肾虚的病因病机多数医家以补为主,但古人早已提出耳鸣慎补,耳聋忌纯用补涩剂的观点,并且古籍中记载的关于耳鸣耳聋的养生导引术对于预防和治疗耳鸣耳聋有很好的作用。笔者在梳理文献资料时发现一些现代教材未论述或极少论述的内容,遂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整理。通过对耳鸣耳聋古代文献的梳理可以让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更加系统,避免以偏概全,对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