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聋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xulee_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及意义耳鸣、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中医治疗耳鸣耳聋具有一定优势。中医学对耳鸣耳聋的认识历史悠久,治疗方式多样,极具特色。现代中医学对耳鸣耳聋的研究,或是理法方药单独讨论,不够全面系统;或是试验研究,参差不齐;或是实验验证,偏于论证。所以对古代文献中耳鸣耳聋的学术源流进行梳理,可以为临床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断代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及比较研究法。首先,手检与机检相结合,通过《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及《中华医典》初步筛选搜集耳鸣耳聋相关古代文献资料。然后从先秦两汉时期到清代,从史学角度整理不同时期的文献资料,从时间上把握其源流及发展。着重探讨总结各个时期的学术发展特点把握其传承发展关系。最后,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须借助史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研究成果及意义1.系统梳理先秦至清代医籍中耳鸣耳聋的学术源流首先,对耳鸣耳聋的定义及病名历史沿革进行探讨。其次,分五个时期介绍先秦到清代对耳鸣耳聋的认识。先秦至两汉时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时期,经典医籍尤其是《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论述一直为后世沿用。这个时期,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基本成型,病机主要从邪气、脏腑、经脉、阴阳、气血、运气等方面论述。治法以针刺为主,针药结合。晋唐时期,对病机的探讨开始深入但仍以风邪与肾虚为主,孙思邈从脏腑寒热虚实角度进行辨证,提出毒聋之说。治法则以针刺和外治法为主,关注养生导引术,形式内容丰富。宋金元时期,医分门户。刘河间从热证论述,提出水衰火实之说,发耳聋治肺之先声;李东垣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朱丹溪倡滋阴降火之论,论治杂病的学术思想丰富了耳鸣耳聋的病机。此外,出现了陈无择的三因分类和严用和的从心肾立论。这一时期内治外治并用,方药内容丰富,是一个创新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医家承金元之说对耳鸣耳聋病因病机进行深入探讨,温病学派立论无关少阳,治疗更加重视顾护正气,耳鸣耳聋病因病机系统逐渐完善。同时,西学东渐促使中西医汇通派产生,对耳鸣耳聋的认识更加客观理性。2.对耳鸣耳聋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目前国内从肺、三焦及胆论治耳鸣耳聋的医家还很少,但临床疗效明显。从肺治耳聋、从三焦及胆立论治疗耳鸣耳聋的源流颇为久远,对其进行探讨,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目前对耳鸣耳聋相关古籍的引用有些是不正确的,所以需要进行追本溯源,对其进行纠正。另外,对于耳鸣耳聋肾虚的病因病机多数医家以补为主,但古人早已提出耳鸣慎补,耳聋忌纯用补涩剂的观点,并且古籍中记载的关于耳鸣耳聋的养生导引术对于预防和治疗耳鸣耳聋有很好的作用。笔者在梳理文献资料时发现一些现代教材未论述或极少论述的内容,遂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整理。通过对耳鸣耳聋古代文献的梳理可以让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更加系统,避免以偏概全,对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意义。
其他文献
<正> 作者采用头风丸治疗二十二例头风患者,其中男性八例,女性十四例。病程在四个月以内者五例,在一年以上者四例,二年、三年各三例,六年至二十年左右七例。服药数量,最多服
目的分析和总结面部烧伤后瘢痕行扩张胸三角穿支皮瓣修复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于我院行扩张胸三角穿支皮瓣修复术的面部烧伤后瘢痕患者36例,总结扩张器置入前至断蒂术后这一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优秀的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遭到破坏。城市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也随之丧失。以"岭南天地"为例,通过对其空间形态与建筑的保护更新进行分
[目的]以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为基础,构建我国住院病人满意度指数模型。[方法]采用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530例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7.0和AMOS 22.0软件对调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鸣耳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耳鸣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5月20日至2017年5月20日期间收治),并分为实验组(49例)、对照组(49例),对照
<正>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人体有升降浮沉的气机变化,个体只有顺应自然界四时季节,才能保持机体的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
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网络资源共享度优化方法对我国今后的各个领域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方法没有考虑网络共享资源提供者撤销相关资源而导致无法访问的情况,造成优化结果
<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
会议
在物欲充塞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的道德行为逐渐失衡。孔子的"忠恕之道"能够给予我们极大的道德启示,对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以孔子的"忠恕之道"为研究对象,解析"忠
<正>《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说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只有"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才可以收到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