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发展日益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标志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新课程在课程结构、内容、功能、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旧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作为影响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作为其自身素质外化形式的教学行为,是决定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统计分析等多种调查手段,从高中地理教师呈示行为、提问行为、互动行为、评价行为、教学反思行为等方面剖析了河南省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问卷分析和教师访谈可知,大体上地理教师均具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能够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地理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很大提升。在呈示行为方面,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地理学科语言展开课堂教学;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广泛;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传统教学手段仍占据主体地位。在提问行为方面,教师的提问对象存在“盲区”,提问内容缺乏“生活性”和针对性,提问后给出的等待时间较短。在互动行为方面,多数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但探究式讨论效果不理想;由于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增加了展开地理实验教学的难度。在评价行为方面,评价内容狭隘,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趋向于教师。在教学反思行为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但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发现,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行为在学历、学校归属地、教龄、年龄等特征变量上存在明显差异,而在性别、任教年级、职称等特征变量上无明显差异。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复杂性,受教师、学生、教材、教育体制、教师培训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自觉性。本文从地理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视角对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师教学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这对于深化新课程改革理论研究和指导地理新课程的具体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扩大了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范围。本文紧密结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标准,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融入到教师教学行为研究之中,扩大了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范围,完善了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体系。第二,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本文尝试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打分量化并进行标准化计算,为教学理论研究者提供切实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更为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