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19日,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公布了G20国家/地区的互联网调查称,预计到2016年,全球将有30亿网民,几乎是全球人口的一半,而2010年网民的数量还仅为19亿。截至到2011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5.05亿,超过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总和,中国正式进入“5亿网民”时代。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8.3%。网络化已成为我国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一,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言,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化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网络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崭新且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及网络化的发展现状的理解与分析,就网络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网络化在世界观层面上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及网络化对社会主义社会交往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在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该如何处理好网络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法律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宗教、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艺术及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如何在网络化背景下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坚守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将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剖析。论证了在现代化以网络化为发展基础的社会里,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让网络化的发展来促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网络化为社会意识形态所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化给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种种积极的改变及与其伴随的负面影响,得出了我们在面对网络化这一双刃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正负面影响,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方法看待这一意识形态。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坚持和巩固我国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发挥它的社会导向和精神激励功能,以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网络化背景下不仅要积极参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功能资源,宣传和倡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开放对开放的态度,逐步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起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