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所有文本中,《德意志意识形态》具有特殊的地位,它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仔细查阅《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发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段落都有生活概念的出现,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活概念的相关内容,发现它贯穿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的始终,是历史唯物主义逻辑架构的理论枢纽,是打开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把钥匙。本文分四章展开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活概念的分析研究。第一章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活概念的由来。生活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完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博士论文》、《莱茵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生活概念的不断积累和发展,生活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保持一致。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活概念则是在对黑格尔、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的生活理论进行批判中形成的。第二章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活概念的基本内涵。《形态》从多种意义上使用了生活概念,根据生活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思的表现和意义的表达,将生活概念界定为人的生命存在、生产实践、社会交往活动、精神活动四个层面。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来构建自己的哲学基础。“现实的人”作为生活的主体,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在自然和社会中生活,创造“现实的人”的同时,也创造者“现实的人”的历史。通过比较生活概念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需要、共产主义等关键词的理论关系,确立生活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逻辑枢纽地位,生活概念是打开历史唯物主义大门的一把钥匙。第三章分析《形态》中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生活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的前提下,工人被强迫到工厂劳动,备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而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却不属于自己,劳动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同自身对抗,即异化劳动,随之带来的是工人过着片面、不自由的生活,即异化生活。劳动和生活本质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劳动的异化必然导致生活的异化,而资本主义的强制性分工和私有制是异化生活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生活具体表现为无产阶级的异化生活,追本溯源,探寻扬弃资本主义异化生活的现实路径。第四章阐明《形态》中生活概念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促进了“现实的人”的发现和现实世界的回归,突出了其哲学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扮演着历史唯物主义逻辑架构的理论逻辑枢纽地位的角色。人的生活是历史存在的前提,历史是人类生活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生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已有很大不同,人们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渴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兼顾发展,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运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活概念的相关内容,发挥其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