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企业转型战略的深度推进,企业逐渐围绕互联网展开自己的业务活动,踏入了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新经济轨道。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应对与传统工业经济完全不同的挑战,互联网联通与显性效应使得企业、企业参与的合作网络以及企业内员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企业间如何实现创新合作、组织结构如何转型支撑企业的互联网发展以及企业如何激发员工潜能等都是影响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关键问题。行驶在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轨道上,企业领导者如何应对外部动态环境变化,充分洞悉与把控影响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关键因素对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结合企业互联网转型背景,本文对整合型领导力理论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本文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了企业互联网转型背景下整合型领导力的概念内涵。整合型领导力是在互联网时代下作用于组织及组织所在情境的多层次领导力模式,并且将其定义为:在企业互联网转型背景下从领导者的突破探索精神和共同体思维出发,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合作网络中所有参与主体的战略目标,引导各层级参与单元参与决策,通过关系网络发展以及边界突破能力实现共同利益分享的一种领导模式。该情境下的整合型领导力主要包含了战略目标整合、混合决策、关系网络发展、边界跨越和利益共同分享五个结构维度。对其产生的外部动因归纳为互联网情境因素变化带来的强大链接作用、隐形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内部动因领导力的性格特质与思维方式。并明确了其作用层次包括合作网络层、组织层以及个体层,总结了其跨边界能力和关系整合等核心特征。其次,以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整合型领导力在企业互联网转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合作网络中,整合型领导力主要是通过战略目标的整合,打破企业边界,创造良好稳定的合作网络环境,实现资源的交互;在组织层,整合型领导力通过组织结构以及领导成员关系的重构,实现组织的柔性化建设;在个体层,整合型领导力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授权的环境氛围和灵活的组织结构下,促使员工对组织和领导的信任不断提升,员工参与感以及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加,最终实现自我发展。另外,本文还从柔性组织结构建构来保障稳定的资源获取路径、新型的领导成员关系实现员工效能感提升、共同利益创造与分享的思想传递于个体、组织与合作网络三个层面,以此探究整合型领导力的跨层次作用机理。再次,本文对企业互联网转型背景下整合型领导力的量表进行了开发。通过扎根理论的分析结果问题化以及与探究变量相关的已有研究量表构建了初始题库。在本文组建的实践组与学术组分析下,借助数据分析软件对初始的题库进行了纯化,最后构建了包含“在合作之前,领导者会与参与者商讨合作目标,最终达成一致性的认知”、“领导者会考虑所有参与者的目标,并将参与者目标整合到共同目标中去”等18个题项的企业互联网转型背景下的整合型领导力量表。正式量表形成后,在回收到184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量表的结构分析、因子有效性与共线性检验以及效度检验,检验结果良好。最后,探究了整合型领导力的作用效能。在第4章与第5章构造的整合型领导力的概念内涵与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整合型领导力的作用效能进行了如下具体的研究:(1)在合作网络层对整合型领导力在企业间作用效能进行了研究,主要以企业间创新绩效作为结果变量,引入了知识整合、网络关系嵌入度以及组织开放度等变量,研究发现整合型领导力正向影响企业间创新绩效;知识整合与网络关系嵌入度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以及两者共同起到连续中介作用;组织开放度能够正向调节整合型领导力与知识整合的关系。(2)在组织层以组织创新绩效为结果变量对整合型领导力在组织层的效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整合型领导力正向影响组织创新绩效;人力资源柔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沟通正向调节整合型领导力/人力资源柔性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3)在个体层以员工创新绩效为结果变量对整合型领导力在个体层的效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整合型领导力跨层次的影响员工心理授权,进而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提升;整合型领导力通过影响人力资源柔性,跨层次的影响员工创新绩效。本文主要的理论贡献包括:在梳理了与整合型领导力的相关文献,以及对领导力文献总结的基础上对领导力的整合模型进行了构造,结合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关键特征,运用动态能力理论、组织转型理论以及组织变革理论,提出了基于互联网转型背景下的整合型领导力的概念,利用扎根理论等方法对整合型领导力的内涵、动因、作用层次以及关键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案例研究法探究了企业互联网转型背景下整合型领导力的一般作用机理。主要是在企业互联网转型背景下整合型领导力概念内涵与行为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整合型领导力的作用层次,然后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整合型领导力在合作网络层、组织层以及个体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对整合型领导力的测量工具,并探究了企业互联网转型背景下整合型领导力的效能,以问卷的形式收集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建构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