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思術是道教齋法和內煉思想的根基,六朝上清派則直接以存思術為主體建構起龐大的求仙道法體系。上清存思道法的內涵、結構及相應的思想觀念是六朝道教合理化過程的直接反映。本論文以《上清大洞真經》為中心,在梳理辨析基本文獻的基礎上,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研究,嘗試解答這些意義重大而為以往研究忽略或誤解的問題。論文分為導言和正文兩部份,正文部份共設六章。導言部份主要論述存思術的定義、性質、發展歷史和重要性。存思作為心理冥想活動的一種,反映了人類追求超越的普世心理。道教存思術自從東漢至東晉經歷了由簡至繁的整合與昇華過程。正文第一章首先分析了上清經書出世的歷史情況,然後論述了《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出世時的版本及其在六朝流傳過程中的變化,并考證了唐以後形成的《大洞玉經》、《高上大洞玉經》等版本的年代和來源等問題。第二章主要就《上清大洞真經》的身神觀念進行討論。身神觀念伴隨著存思術產生發展的全部歷史,上清存思道法的身神觀念繼承了傳統道氣論的基本觀念,表現為空間和時間上的兩種組合方式。它發展出全新的身神名號系統,賦予帝一、太一等身神以重要的超越職能。這種身神觀念直接構成全部上清存思階次的思想基礎。第三章分三個方面探討以《大洞真經》為中心的上清存思道法的具體內容。存修《大洞真經》需要依據一定的朝拜科儀和誦經方法,誦讀《大洞真經》全部三十九章具有統一的存思方法和不同的存思內容,而誦讀《大洞真經》經文、咒訣等內容本身又蘊含著其他上清經所論述的存思方法。論文依據《五老寶經》、《太丹隱書》、《登真隱訣》、《紫文行事訣》、《上清明堂元真經訣》、《九真中經》等文獻勾勒了隱含在《大洞真經》經文、祝詞中的那些存思身神、天神(天象)的具體方法,分析了各類方法的特點、衍化歷程和基本內容。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存思道法的特徵及所包含的思想內涵。作為六朝道教合理化運動的代表,上清存思道法具有統一的流程設計、整齊的組織架構和嚴格的操作規程。上清存思道法的這種規整性是通過其對陰陽五行理論的運用和發展來實現的。其以陰陽五行為結構發展起來的逆返成仙機理為後世道教內煉理論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第五章側重分析上清存思道法的醫學基礎和心理特徵。存思道法是以中醫學經絡理論為背景觀念進行構建的,同時又表現出與印度瑜伽相近的特徵。在存思道法中,不論其身神意象或天象意象還是具體的存思操作內容都表現出高度成熟的心理學訓練特徵。存思道法是對集體無意識內容的引導和接納。第六章重點分析上清存思道法在六朝社會廣泛流傳的社會心理原因。六朝社會動盪的局勢、頻仍的戰亂啓發了擁有莊園經濟之士大夫生命意識的覺醒,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以超越現實生命。存思道法即誕生在這種社會心態之中,而且為士大夫通過了一種更加高雅有效的超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