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探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遗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课堂由于其特殊性,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以历史教科书为载体的历史学科教育都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它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史学理论以及史学技能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提升人文精神的使命。本探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访谈法等方式进行研究。“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目前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大量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将“中华传统文化”界定为形成于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物质的、制度的、风俗的、思想的文化遗产,其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依据金涛先生的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类。通过文本分析法,对统编版教科书中蕴含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教材目录、教材正文和教材辅助系统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统编版教材和岳麓版教材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探索统编版教材独特的文化品格。通过对统编版教材使用地区的一线教师和高中学生进行访谈,针对其学习实践情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前四单元的内容为载体,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广义界定为依据,对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分析,对蕴含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其既从宏观的角度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源流脉络,又从微观的角度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进行了具体和全面的描述。从教材目录结构来看,它通过纵向的时序维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六大过程,将中华文化的源流脉络呈现得完整清晰。从教材内容来看,其既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的特征,又充分凸显了民族精神,发挥了育人的功能,还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从教材辅助系统来看,史料丰富,学术性强,文字史料多选自史部和集部,图片史料充分凸显文物史料的价值。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笔者针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通史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善于运用教材资源,进行史料教学;多途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民族精神的弘扬;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开展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总之,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研究好、运用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基于本研究的分析,建议教材编写者在再次编写教材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传统节日文化”、“传统服饰文化”等与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内容,让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建议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教材辅助系统中丰富的图片史料与文字史料进行教学,使历史课堂真正发挥弘扬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其他文献
面对一篇选文,“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一直是语文教学中讨论的重点,即“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选择与确定问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是主要的文体,教学中存在诸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不能体现文本特性进而导致教学效率低等现象,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不利,因此推进对散文教学的研究是应有之义。作为现代散文的名篇,《白杨礼赞》是茅盾1941年在重庆写的一篇托物言志散文,具有丰富的文学鉴赏、文化育人价值,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语文课程特质的应有之义。2017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综合性学习独立为教学板块,意味着其在语文教学中逐渐脱离边缘化,成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将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课程,它不是听说读写的简单叠加,而是课内与课外、知识与实践、学科与生活的融会贯通,它要求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二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21世纪的核心技能,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中学段是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受到了许多语文学者的关注,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场地。但是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
群文阅读作为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自兴起以来,受到了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群文阅读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群文阅读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的探索相对较少。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独特的人文精神与浓厚的文化积淀,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丰富学生的
在中学学习阶段,语文对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作文教学又是集中反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没有具体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指导方法,很少创设有助于学生写作的教学情,评价方式单一机械无法与学生个性化的写作相匹配。此外,学生在没有有效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下写作兴趣缺乏,对写作无从下手。因此,本文以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指向,学生从学习阅读到用阅读学习,这样的转变正是其独立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结合部编本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可以发现略读课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是落实独立阅读能力训练的载体,因而对以独立阅读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背景下对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成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首要任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面推进
本文主要研究了鲁棒自适应控制的两个理论问题,分为以下两部分: 一.一种基于反推技术的鲁棒自适应控制器考虑下面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1+μ1△y(s))y=G(s)(1+μ1△m(s))(u+du)+μ1△d(s)dy,其中G(s)=(Z(s))/(R(s))=(bmsm+…+b1s+b0)/(sn+an-1sn-1+…+a0)是降阶的系统模型,△y(s),△m(s)和△d(s)是系统的
《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部常读常青的书,它可谓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文学性百科全书,书中既有对人情世故、服装配饰的描写,也有园林建筑、房间摆件的刻画;既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对贵族生活的揭露;既有对针黹烹调的书写,也有对诗词歌赋的吟诵,内容深广,内涵丰富,折射社会,书写人生,具有非常大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教学价值。然而,对于《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状况却不甚理想。当下,教师仍然采用“单篇精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的正式颁布,高中地理教材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教材的结构、内容、呈现方式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教材“活动”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对教材“活动”中所体现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进行研究十分必要。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新型的评价工具,可以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思维结构层级,目前广泛的应用于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