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植物净水功能20世纪中叶被发现以来,大量研究成果已被广泛用于各种水体的生态修复,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中,植物景观的首要功能也是以净化水质为主的生态修复,加上合肥市滨湖湿地公园所在的巢湖地区水质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净水型植物景观营造,既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也是合肥市滨湖湿地公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的历史更悠久,但与湿地植物研究的学科视域不同,前者主要是园林美学视域的研究,后者则以生态科学视域为主。近年来,随着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中,由于湿地生态功能与公园景观功能并重的建设需求,两种视域融合基本已成共识。如何融合?如何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依然是理论与实践中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城市湿地公园中净水型植物景观营造研究即试图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所贡献。植物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美学和游憩学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其中揭示了植物净水、景观结构、植物美、游憩需求等方面的科学原理和实现植物景观多重功能的基本规律。在综合掌握相关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基于净水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一般原则、内容和方法的基本思路。包括净水型植物种类的选择、群落景观营造、植物净水功能的构建、净水体系分层级营造等方面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原则、内容和方法均以生态净水功能为主要目标诉求,兼顾游憩观赏、科普教育等功能要求。在对合肥市滨湖湿地公园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态问题和建设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该公园实际出发,将上述基本思路运用于该公园净水型植物景观营造,提出具体的建议方案。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污染源消除、适度地形改造、植物净水体系的营造、景观功能分区规划、植物种类选择、植物群落设计和景观美化效果。种类选择包括:乡土植物、净化植物、观赏植物和栖息地植物;群落设计包括陆生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和水体种植;景观美化效果包括:色彩、季相、天际线、空间结构、意境等;最后在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