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报作为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其在中国的成功创办,促进了中国通讯的近代化过程,使中国步入了电子通讯时代,在中国电信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电报在近代中国艰难的创办历程为主线,按照历史进程考察了同治、光绪时期国内各阶层对架设电线的态度以及对电报价值认识的转变过程,分析了促使这种转变的各种原因,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中国电报网的形成过程,电报的经营管理、具体应用以及作用发挥等诸多相关问题。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国内关于电报价值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同治前期、1867—1868年间以及光绪初年。这三个时期,清政府的官员们对在中国架设电报线的态度,经过了由最初的坚决拒绝到被动认可再到积极主动地自己创办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是由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西方国家的步步紧逼,海线电报的使用,使得清政府必须改变以往坚决反对架设电线的态度,从维护自主权利出发,决定自办。第二,从国内环境来看,电报的创办主要是出于军事、商业需要,电报在传递军情及经济信息上的顷刻即达使清政府转变了认识,开始倡导自办。另外,中国电报的创设与国内一些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商人及清政府官员的倡导是分不开的。 甲午战前各地电报电线陆续架设成功,形成了粗具规模的全国电报网。电报在创办之时采取了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既有利于电报局的正常运作,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报局的发展。电报局在初创时虽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但在管理机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近代企业的一套经营管理方式。 电报一经使用,其价值很快显现出来,其在军事方面的作用发挥最为明显,尤以中法战争中最为突出。电报的使用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电报作为一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西方侵略阴谋的实现。在近代中国,电报作为一个较为成功的领域,在很多方面对当今电信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