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录像观察、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北京奥运会比赛中国队全部六场比赛掩护配合技术指标的统计和分析,阐述了掩护配合在篮球战术中的重要作用。深层剖析了掩护配合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战术实施者的位置特征、掩护配合效果与全队人员配置及技战术风格的关系等。分析出中国国家队与世界强队掩护配合过程中的优势与差距。细化的技术统计指标能够更明确的分析出一只球队的技术、战术特点及优缺点,使之能有的放矢的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从篮球运动基础配合的一个关键点来进行统计分析,为创造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篮球技术统计标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得出结论如下:(1)中国队掩护配合的区域主要集中三块区域,这与中国队的战术指导思想及人员配置有直接的关系;中国队发动掩护配合的时间主要集中在0-10秒和11-15秒之间的临界时段;中国队的中锋和大前锋主要以掩护者的身份出现,而得分后卫和小前锋多为被掩护者;中国队在中锋和大前锋位置上具有一定优势。后卫线对抗性和保护球的能力一般,传球创造力和精准性欠佳,不能很好的利用掩护配合将球传到战术位置。(2)中国队掩护配合的形式以前掩护、连续掩护、侧掩护和挡拆为主,而中锋队员最常采用的方式是挡拆;掩护配合的效果以接球和获得间接利益为主。通过掩护配合直接得分只有全部配合的6.9%。无效的配合达到10.3%。中国队应对掩护配合的主要策略为跟防,交换防守,上提-延阻。中国队在本届奥运会比赛中阵地进攻和整体的防守强度和质量有所提高,但板凳深度仍然存在若干短板,轮换阵容不能满足高强度比赛的需要。中国队队员的个人防守能力仍有待加强,体力和身体对抗能力也较欧美强队有较大差距。(3)中国队及其比赛对手掩护配合的位置分布仍以中锋、大前锋作为掩护者为主,根据人员配置的不同每个队都会有相应比重分布差异,技战术风格的差异也会造成掩护配合数量和掩护者位置分布的差异;中国队的比赛对手各个掩护配合形式所占的比重与中国队有比较大的差异,掩护配合选位自由度高,覆盖范围大;中国队的比赛对手掩护配合主要的效果为接球和获得间接利益,与中国队的掩护配合效果分布基本一致,得分率高于中国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