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胚胎的民法问题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o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体外胚胎的民法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人类辅助生殖科技的飞速发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给饱受不孕之苦的夫妇带来了福音。与此同时,因这项技术而产生权利归属与权利行使纠纷的案件也随之增多。然而,我国现有法律并未明确体外胚胎的法律属性。因此,明确体外胚胎的法律地位是界定体外胚胎所有权、处置权和继承权的前提和基础。就体外胚胎的法律地位而言,各国在理论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主体说、中介说和客体说三种观点。主体说与我国现行的多部成文法和社会舆论相悖,难以将体外胚胎作为生命权的主体。中介说看似避免了主体说和客体说的不足,实际上并未对体外胚胎作出清晰具体的描述。客体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应在立法上将体外胚胎认定为具有基因唯一性且应受到特殊尊重与保护的伦理物。体外胚胎的特殊保护体现在体外胚胎的所有权归属与处置方式应符合人道主义。一方面,体外胚胎的所有权问题本质上是生育权冲突问题,接受体外授精手术的夫妻基于各自的生育自由权享有对体外胚胎的管理权和处分权,当生育权发生冲突时,一方的不生育权应优先于另一方的生育权;另一方面,公民生育权和研究自由的行使应受到来自公共利益的限制,体外胚胎处置应符合禁止商业买卖原则,虽可在一定条件下将胚胎用于科学研究,但不能随意毁弃或进行买卖等商业化流转。体外胚胎的权利行使应在遵循禁止代孕原则、禁止商业买卖原则、禁止性别挑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立法细化。目前我国涉及人工生殖立法的只有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难以满足体外胚胎相关争议解决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在考察国外立法基础上,从保护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发,明确体外胚胎的法律地位、权利归属,以期解决涉及体外胚胎社会纠纷和法律问题,推动人工生殖技术的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2010年《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将医疗侵权责任明细为三种:医疗技术损害责任、医疗伦理损害责任和医疗产品损害责任。三者于司法实践中,以医疗技术损害责任的认定最为棘手,其症
胁从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共犯人种类之一,它的存废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共同犯罪理论中绕不开的话题。它具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和“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较小”这两大特征。
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问题在实务中常被简称为“两法衔接”问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两法衔接问题就引起我国行政法学界及刑法学界的关注。随着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活力增长阶段,也折射出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司法处理能力上的不足。行政执法机关可能基于利益的考量或是认识上的不足,对大量应当给予刑事制裁的案件选择“以罚代刑”或者故意不移送案件的方式结束案件进程,与我国刑法上罪责刑相一致的原则背离
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于1952年,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其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发展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理论和实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这一群体在城市生活各方面都受到限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小康的目标不符。党和国家领
从2003年《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到2014年2月份《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的正式出台,已经十年有余,但商业银行不规范的服务收费行为所引起的社会质疑和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