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现有的抗菌药物具有严重的副作用,而且大多数病原菌对这些药物都表现出耐药性。因此,需要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制备更有效、更安全的材料,以控制细菌、真菌和其他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和传播。为此,我们利用药用植物制备了活性银纳米粒子(AgNP)和杂化纳米复合材料(Ag/Fe2O3)。开发生物工艺用于合成金属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的新兴且重要领域,可以克服所有上述问题。对于金属纳米颗粒的合成,生物合成过程被认为是安全、经济且无毒的。本研究的关键目标和重要性是合成生态友好且廉价的抗菌、抗氧化剂和光催化纳米材料。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涉及使用药用植物的银纳米颗粒(AgNPs),杂化纳米复合材料(Ag/Fe2O3)和硒纳米棒(SeNr)的生物合成。药用植物具有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金属离子的还原剂,并能长期稳定地覆盖它们。利用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傅里叶变换透射电子显微镜(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成功地对制备的生物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这些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抗菌、抗氧化和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活性。论文主要结果如下:由甲醇、乙酸乙酯和黄芥(药用植物)水提取物制备了银(Ag)纳米颗粒。通过对实验条件(盐浓度、pH值和温度)的优化,制备出了理想的纳米颗粒。用不同提取液制备的AgNPs对多药耐药菌进行了抗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AgNPs对所有多药耐药菌,特别是大肠杆菌QH4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具体地,用黄芥甲醇提取物合成的AgNPs对所有细菌菌株均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恶臭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氨苄抗性菌株)、大肠杆菌QH4(多重耐药菌)及野生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分别达到黄芥水提物合成的AgNPs具有明显的光催化还原亚甲基蓝的活性。小尺寸、球形和高分散性是AgNPs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和光催化活性的关键特性。据我们所知,这是关于生物源AgNPs对多重耐药工程大肠杆菌QH4抗菌活性的首次报道。以油松叶提取物为还原剂和表面包覆剂,开发了一种经济环保的生物法合成银纳米线。对得到的银纳米线进行了抗菌活性和亚甲基蓝降解试验。合成的银纳米线对几种常见的人源致病菌进行了抗菌实验,结果表明,银纳米线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具体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P.Putida的抑菌圈分别为19(±0.5)mm和12(±0.4)。碘化丙啶法进一步证实了其显著的抗菌活性。从碘化丙啶分析中,我们注意到,在较高剂量的Ag纳米线下,受损细胞的数量增加,这表明浓度依赖性细胞损伤。结果表明,银纳米线与细菌细胞相互作用后会引起膜损伤,随后释放出细胞质物质并导致细胞死亡。银纳米线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能有效降解有毒污染物亚甲基蓝(MB)。结果显示,生物银纳米线具有巨大的修复和光催化潜力,可作为有效修复微生物和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候选材料。采用Algaia Monozyga水提物绿色合成多功能Ag/Fe2O3纳米复合材料。以AgNO3、无水三氯化铁和植物叶提取物为还原剂,制备了银-氧化双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一种在环境条件下通过水浸还原法合成Ag/Fe2O3纳米复合材料的简便一锅法。制备了银和铁盐的单独溶液,将该溶液添加到植物提取物中后,在350转/分的恒定搅拌下,10分钟内颜色变为棕色,确认了该纳米复合材料的生成。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进行了研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峰在410nm处形成纳米复合材料,表明金属颗粒的存在。该纳米复合物用于光催化活性和降解亚甲基蓝(MB)在光的存在下,显示出有效的光催化活性。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发现纳米复合材料的添加量随着纳米复合材料的增加而增加。银-氧化铁纳米复合材料对不同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具体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恶臭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QH4的抑菌圈为23(±0.5)mm和19(±0.4)mm和21(±0.4)。碘化丙啶法进一步证实了其显着的抗菌活性。从碘化丙啶分析中,我们注意到,在较高剂量的Ag纳米线下,受损细胞的数量增加,这表明浓度依赖性细胞损伤。制备了硒纳米棒(SeNr),并在其表面修饰金(Au)纳米棒使用脂肪酸(硬脂酸)作为形状引导剂。硒纳米棒是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pH值和温度为100℃)制备的。我们的发现表明硬脂酸在调节溶液中硒纳米棒的大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用该方法制备的硒纳米棒和SeNr-Au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SeNr-Au复合物诱导细菌细胞成分释放,表明其对细胞质膜的损伤能力优于裸SeNr。此外,对所制备的纳米材料进行抗氧化性研究表明,所设计的材料是一种清除稳定DPPH自由基的有效剂。新设计的材料具有很好的抗菌性和抗氧化能力,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菌剂用于抗过量自由基的治疗。具体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JCL-16的抑菌圈分别为25(±0.5)mm和18(±0.4)mm。碘化丙啶法进一步证实了其显着的抗菌活性。从碘化丙啶分析中,我们注意到,在较高剂量的Ag纳米线下,受损细胞的数量增加,这表明浓度依赖性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