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旅游业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在中国,风景地区的旅游发展带动了相邻旅游小城镇的经济增长,然而旅游小城镇同时也产生了特有的社会与空间问题,风景地区与旅游小城镇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互动、共生局面。论文从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形态分析入手,指出其社会空间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类型城镇。在风景地区的旅游影响下,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政治与空间形态都呈现出“差异性”与“分异性”特征。旅游业的主导地位使得旅游小城镇的经济结构与一般城镇不同,而当前旅游业还未完全发挥其对城镇经济的带动潜力;高比例旅游人口使得城镇社会内部、城镇社区与旅游者之间出现社会分异现象;小城镇与风景地区行政分离的管理模式不能顺畅地发挥对城镇与旅游发展的行政协调与管理作用;旅游空间影响着城镇整体空间形态变迁,却又隔离于城镇其他功能空间之外。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城镇形态的分异现象,论文解析了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空间的资本生产过程与这一过程中的各利益团体的社会交换行为,指出城镇社会团体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在城镇开发社会交换过程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其中资本是决定性力量。风景地区的生态、景观、旅游资源是吸引外来资本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的资本生产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空间结果。
论文在对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形态及其变迁过程的分析基础上,提出该类旅游小城镇的城镇发展价值观、发展理念与城镇发展评价体系。论文指出,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既是旅游者的城镇,也是当地居民的城镇,城镇要本着社会经济与空间和谐发展的理念,将城镇建设为慢节奏、生态化的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并提高城镇发展的吸引力、生命力与承载力。规划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开始就参与到城镇发展的政策制定中,并针对城镇发展模式,合理引导资本与城镇政治、社会团体的协调互动。最后,论文以多个规划项目为例,探讨了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如何在城镇价值观、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城镇个案特征,确定城镇战略定位、城镇规模和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