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规划方法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83436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旅游业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在中国,风景地区的旅游发展带动了相邻旅游小城镇的经济增长,然而旅游小城镇同时也产生了特有的社会与空间问题,风景地区与旅游小城镇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互动、共生局面。论文从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的形态分析入手,指出其社会空间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类型城镇。在风景地区的旅游影响下,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政治与空间形态都呈现出“差异性”与“分异性”特征。旅游业的主导地位使得旅游小城镇的经济结构与一般城镇不同,而当前旅游业还未完全发挥其对城镇经济的带动潜力;高比例旅游人口使得城镇社会内部、城镇社区与旅游者之间出现社会分异现象;小城镇与风景地区行政分离的管理模式不能顺畅地发挥对城镇与旅游发展的行政协调与管理作用;旅游空间影响着城镇整体空间形态变迁,却又隔离于城镇其他功能空间之外。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城镇形态的分异现象,论文解析了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空间的资本生产过程与这一过程中的各利益团体的社会交换行为,指出城镇社会团体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在城镇开发社会交换过程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其中资本是决定性力量。风景地区的生态、景观、旅游资源是吸引外来资本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的资本生产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空间结果。   论文在对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形态及其变迁过程的分析基础上,提出该类旅游小城镇的城镇发展价值观、发展理念与城镇发展评价体系。论文指出,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既是旅游者的城镇,也是当地居民的城镇,城镇要本着社会经济与空间和谐发展的理念,将城镇建设为慢节奏、生态化的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并提高城镇发展的吸引力、生命力与承载力。规划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开始就参与到城镇发展的政策制定中,并针对城镇发展模式,合理引导资本与城镇政治、社会团体的协调互动。最后,论文以多个规划项目为例,探讨了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如何在城镇价值观、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城镇个案特征,确定城镇战略定位、城镇规模和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辐射能力的增强,在旧城日益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时,新城的开发建设便愈加显得重要。另一方面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同时
城市公共配套设施承担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目前公共配套设施多是伴随着城市住区的开发而建设的,往往以满足住区自身需求为出发点配建公共服务设施
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普遍的关注,小城镇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目前部分小城镇的形象建设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在市场
论文在对城市开放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线性公共空间的概念。线性公共空间是沿线性展开并形成城市景观序列的开敞空间,是与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遗址、遗迹、公园等相联
引发乡村聚落形态变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结构的转型无疑是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乡村聚落是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由于苏南地区乡村聚落在改革开放后率先甩掉了
大城市周边地区组团作为大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形式,其发展建设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相关学科的共同关注,亦成为规划界研究的热点。大城市周边组团由于其与大城市主城区之间的特
太原作为昔日的工业重镇,现存有许多国家级和省级的老工业基地,其居住者多为工矿职工和产业工人,他们对国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以及时
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对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客观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许多城市“量的扩张”和“质的更新”是以“品的衰落”为代价换取而来。究其原因很多,但
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至今已经15年。在这期间中国老龄人口迅速增长,人口银发浪潮迅速冲击中国各个城市和乡村。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老龄化社
均衡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均衡现象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并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所认知。均衡在建筑设计中也尤为重要,它是衡量建筑美观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控制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