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化和归化问题是翻译界久争不下的一个论题。有的翻译家主张译文应保持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特色,传达出异国风味,所以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有的翻译家则倡导译文应像目的语那样流畅自然,应该采取归化。本文试从后殖民理论角度来探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问题,并深入分析文化势力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从后殖民角度下研究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尝试。传统的翻译模式注重研究语言转换过程中意义的准确传递,而后殖民翻译理论所关注的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所造成的差异会对翻译的过程造成影响。本文试从后殖民角度来研究翻译,着重探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在文本选择与具体的翻译策略上表现的差异以及通过翻译途径取得文化特性。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之争的溯源回顾了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传统翻译模式的弊端,以此为引,讨论后殖民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的新途径,即从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外部因素来研究翻译。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后殖民理论及后殖民翻译研究,进而从后殖民视角对归化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中的具体运用。本文作者认为,翻译文本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杂合,不论是采用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策略,杂合是不能避免的,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接受文化杂合。译者不应追求绝对意义的归化或异化,而应在充分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杂合使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得以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和共通。论文正文共有六部分。首先为引文,简要介绍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第一章回顾了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策略问题研究的缺陷。第二章针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缺陷,提出了后殖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途径。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后殖民理论体系,其重要人物及其理论。第四章把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深入探讨了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权力及文化因素,分析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具体运用,并以此提出杂合概念。第六部分为结论,对论文进行了回顾,重申本文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