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个人全面发展乃至社会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20年,国务院颁发的文件表示:需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学科融合理念,争取在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而生物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且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审美心理发展水平逐渐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个人全面发展乃至社会稳定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20年,国务院颁发的文件表示:需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树立学科融合理念,争取在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而生物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且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审美心理发展水平逐渐成熟,是引导发展的良好时机。所以在初中生物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研究是值得开展的。经过文献阅读,笔者归纳发现:此前对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论文并不多,对重庆市的研究更是没有,同时也从未对乡镇地区有所涉及,对研究策略的提及不够具体。因此,本文想通过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基础理论是什么?(2)当前重庆市(包括乡镇中学)初中生物教师的审美素养以及渗透审美教育的现状是什么?(3)如何更好地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首先,论文围绕主题,对研究背景、核心概念、支撑研究的审美心理学理论做出归纳,并概述了生物学中的美学元素种类、在初中生物学科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达成的审美目标以及渗透原则。而后,作者运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市一线初中生物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当前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做出调查。根据问卷调查所凸显的问题,笔者以教的主体,教的内容,如何教为大体方向,从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审美元素的全面挖掘、审美教学的落实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最后就策略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条路线设计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案例,并做了实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教师基本美学素养有一定缺失,同时学校对教师审美素养提高的关注度不够高;(2)教师无法对生物教材中的美学元素进行细致分类;(3)教师渗透意识可观,但渗透强度不足,且绝大部分教师表明主观原因比客观原因更影响自身在教学中的渗透情况;(4)各层次学校渗透质量均不佳,在培养学生创造美能力的方面,极大部分教师选择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集中在自然美的板块,对科学美的感受和呈现还有欠缺,且超过1/4比例的乡镇普通中学教师并未注意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根据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改善:(1)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讲求以一带百的方式,先使美育综合课程教师专业化,然后带动生物学科代表教师发展,再以优秀代表带动全体生物教师发展,最后促使教师审美素养的运用,达到在运用中提高。整个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教师挖掘教材和地方审美元素能力的提高。(2)在审美元素挖掘方面,笔者以教材为基础,运用了内容分析法梳理出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各部分的美学元素,并提出拓展地方(包括乡镇)的特色美学元素的建议。(3)在落实审美教学方面,笔者结合审美心理理论知识,从掌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以及抓住实践机会两个方面展开。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势在必行,期望当前研究能够达到抛转引玉的效果,为在重庆市生物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标志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又一次推进。方案不仅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还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教学任务的焦点,并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大概念是指居于学科核心位置,代表学科本质的,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识模型和方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大概念通过其强大的引领和解释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以及思维方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注重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并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鉴于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纪录片的特性,纪录片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喜爱,因此是非常值得开发和利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认知结构学习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决定了我们国家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必须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教育部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个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就包含有问题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解决问题富有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在特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引领作用,就不得不重视激发高中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在“选科”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科目的选科率较为落后,因此不得不重视对高中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研究。《政治生活》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的组成部分,对探究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政治生活》课为例对高中生思想政治
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是思想政治学科任务之一。时下教育热点研学旅行对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还局限于学校课堂,不能更好的领会中国共产党的方针与政策。高中研学旅行是学校传统课堂的延伸,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特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研学旅行对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件真实体验得到深化,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科内容。通过高中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有关教育公平的研究已有很多,宏观层面多关注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微观层面多关注师生关系、在线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资源与学生的认知偏好不匹配所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仍未受到足够重视,认知偏好为课堂教学的教育公平提供了研究视角。有关认知偏好的已有研究是泛学科化的,多从认知风格、视觉认知方面进行,而较少关注学科教学尤其是化学教学方面。化学三重表征是研究化学学习方式的独特手段,不仅能
教师心理韧性是指教师坚强面对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展现出的韧性,能够有效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驾护航,帮助其继续从事教师行业,目前,教师研究方向的热门议题之一就是教师心理韧性。中学化学课程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课程之一,对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价值,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教师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中学化学新手教师,面临着缺乏教学
自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以来,隐喻开始从认知的角度被诠释,而不再被局限为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法。隐喻的研究也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隐喻相关的诠释和应用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长久不衰的研究话题,大量研究层出不穷。有关概念隐喻的文献综述表明,在与教学相关的概念隐喻研究中,尤其是在英语作为二语的教学领域,与中学英语教材相关的概念隐喻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1]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立德树人”的任务必须依靠各个学科的教学来落实,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将社会责任确定为核心素养的
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阅读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至关重要。当第二语言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时,他们最常使用的策略就是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这一过程被叫做词义推理,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文章中所有可用的线索,推断出生词意义的过程。这可以被视为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审慎-冲动型认知风格是研究者广泛研究的认知风格维度之一。这一类认知风格强调的是个体如何关注一个给定的任务,即个体如何思考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