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东城区管道直饮水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zz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生产生活产生含有大量新合成污染物质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水体,城市取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而我国常规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加氯消毒”不但难以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而且产生多种氯消毒副产物等致癌物质。再加上我国管网普遍老化,在输水过程中自来水受到严重的二次污染。而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饮用水的需求已经从单存的生理必需型向卫生健康型和享受型转变,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改善水质,进行饮用水深度处理,获得优质直饮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论文从管网布局到工艺方案对大庆市直饮水工程进行了优化探讨。大庆市直饮水工程规模较大,管网覆盖面广,管网投资占很大一部分,因此对管网布局进行优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提出了两套管网布局方案,在水质保障和经济性能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局部区域集中式布置方案。进一步对大庆市地区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发现,除色度、浊度、电导率等指标超标外,还存在矿物油、1,1,2-三氯乙烷这些特殊物质超标现象。在分析这一水质形成原因是由于大庆地区特色所造成基础上,结合对常用直饮水处理技术和机理的分析,针对大庆市水中含有较高的矿物油和盐类等特点,提出两个净化工艺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以纳虑为主体的净水工艺。  论文从工程规模、工艺流程和主要工艺参数等方面论述了大庆市直饮水的工程内容。确定了“砂滤-臭氧活性炭-超滤-纳滤-二氧化氯消毒”的工艺流程。通过生产性实验考察了设计工艺各单元以及工艺整体对主要污染物质的的去除效果,整体工艺 TOC总去除率达97.3%,三氯甲烷总去除率达99.0%,出水有机污染物微量,远低于WHO、EC标准值。并且能保留有益离子,总硬度保留42.0%,钙、镁的保留率分别为47.6%和30.0%。以此工艺参数设计,经工程实际运行后发现该净化工艺对大庆市自来水中浊度、色度、矿物油、1,1,2-三氯乙烷和电导率等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分别达到75%、80%、78%和6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管道直饮水刚刚进入市场化阶段,对于运行维护还没有特别成熟的经验,论文结合大庆市的工程运行总结直饮水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的经验,为防止管道直饮水系统二次污染提供参考。  对大庆市东城区管道直饮水工程进行了经济技术分析,整个工程投资8885.71万元,工程经济评价结果表明,该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6.36%,高于本行业基准收益率6%,投资回收期为12.97年(包括建设期2年),不确定分析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大庆市的直饮水工程制水成本33.46元/m3,售水价格70元/m3。对比国内其他各地直饮水工程,大庆市直饮水工程具有运行成本低、售水价格低、投资回收期短等明显特点。通过分析表明管道直饮水仅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在经济上也易于被人们接受。
其他文献
由于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基坑工程正在向大深度、大面积的方向发展。  本文以杭州地铁1号线红普路站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实时监测、理论分析和数值
实际结构的构件在加工和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初始缺陷,而实际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局部损伤。具有初始缺陷和局部损伤的结构都为不完整结构。在结构的设计、建造和
大空间建筑火灾有着与普通室内火灾显著不同的特点,传统的建筑防火方法不适用于大空间火灾。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型公共建筑的增多,对大空间火灾,特别是大空间钢结构建筑火灾的防治
学位
结构抗火是结构工程领域里的一个重要难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火性能虽然优于其它结构,但同样面临抗火问题。由于试验设备和火灾试验本身极其昂贵,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来模拟建
近年来我国桥梁建设迅速发展,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以其优美的造型和合理的结构,在工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施工采用千斤顶钢绞线斜拉扣挂法,并快速
近年来,由于矩形钢管卓越的材料性能和众多的突出优势,使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日渐普遍。钢管结构中节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构件,它不仅要连接不同杆件,还需要传递和承受荷载
本文对带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整体受力分析,利用ANSYS结构分析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进行截面设计,并分别对带普通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及型
铁路、公路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地震灾害中遭受破坏,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对抗震救灾工作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目前,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建筑物的震害损
结构与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近几十年来在工程中引起相当大的关注。随着建设工程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抗震防灾工程的迫切需要,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问题已成为结构工程领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