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地区采取养老的主要方式,孝道自古以来一直负责和承担着家庭养老的重要功能。然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的剧烈发展变迁都使得当代农村的家庭结构和思想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不仅对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反馈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是否存在“孝道衰落”的讨论。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对子女孝行为的真实评价状况,据此,本研究依托孝文化为视角,以孝道支持的直接获得者,即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城市L县500位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有关子女孝行为评价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求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孝道观念及对子女孝行为的期望、获得与评价状况,经研究发现:第一,当前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道期望水平整体较低,他们对子女的孝道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子女能够在自己生病需要照顾时或者经济拮据时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二是希望子女能够在闲暇时间多抽空打个电话或者回来看看自己。而且,农村老年人的孝道期望水平的高低受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抚养比的影响较小,受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和配偶是否在世的影响较大。究其原因,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压力对家庭内部的转移使得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如房价的居高不下、彩礼的昂贵等等,因此,农村老年人为了减轻子女的生活重担,他们中的多数人会降低对子女的孝道期望水平。第二,通过将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道期望和孝道获得分别进行变量的测量、操作化以及对这些变量的赋值、描述性统计,并结合供给与需求间的差距视角来对老年人的孝道评价进行分析,最终发现当前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对子女的孝行为评价整体较好,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子女提供的孝道支持基本都满足了自己的孝道期望和要求。但我们也发现,现在农村地区的子女在尽孝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且儿子较之女儿的功利化倾向更为严重。另外,女儿和儿子的具体尽孝方式也不同,女儿多是通过“回娘家”来养老,儿子则多是轮流换养老人。第三,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道评价是基于孝道期望和子女所提供的孝道支持之间的差距来进行评判的,并不是简单或者直接根据其中一个条件就草率地做出孝行为评价。这种通过结合供给(子女提供的孝道支持)和需求(老年人的孝道期望)进行间接的孝道评价才是老年人进行孝行为评价的内在机理。第四,在研究的总结和讨论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老年人所持孝道观念的“变”与“不变”,并指出弘扬孝道是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最后分别从孝文化重构、家庭内部和谐代际关系的重构、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介入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希望我们能有空间发展有时代内涵和特点的孝文化,既要保持传统孝文化中好的一面,也要跟随时代变化的潮流,注入新鲜血液,为我国的农村家庭养老提供积极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