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在继承和创造文明、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社会转型期各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诱惑导致高校教师群体的前进方向开始偏离,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逐渐下滑。而本文认为,在这种表象之下隐藏的更本质的问题,可能是高校教师对自身扮演角色的意识的淡薄或偏差。于是本文尝试使用社会角色理论的相关思想,从角色意识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寻找其影响因素,并尝试为强化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提供建议。本文将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分为对角色地位的理解、对角色规范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角色行为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三个部分进行讨论,认为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问题主要产生在对自身角色行为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上,对于自己在教学和科研上优劣程度的评价不清,缺乏明确判断和自我反省,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不高,愉悦度较低,受到的压力特别是科研压力很大。特别是40-45岁年龄段教师,负面情绪最为严重,心理压力最大,转岗辞职人数比例最多,是最容易在角色意识上发生偏差的教师群体。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对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产生影响:来自社会的角色期望和评价、重要的互动对象以及教师自身特征与情感体验。社会期望为高校教师提供角色规范和基本角色形象,帮助教师构建角色意识;互动对象促进教师进一步丰富和调整角色意识;自身特征和情感经验为教师个体形成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角色意识埋下伏笔,而不同的角色意识被教师内化成不同的角色行为,最终形成了高校教师各不相同的角色扮演状态。根据影响因素可以为高校教师强化角色意识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从客观上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和教学培训,改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使其更加人性化和有前瞻性,通过引入教师督导体系的相关理念提高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最后教师从主观上加强心理调节,在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期望与角色扮演和社会期望相统一的同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培养平等和谐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加速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本文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探寻,为强化高校教师的角色意识提供帮助,最终帮助高校教师在理解社会角色期望的同时更加认清自我,在拥有坚定角色意识的情况下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高校能够建设一支素质更高的教师队伍、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