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暗示是指个体和与之发生关系的他人或环境之间潜移默化的刺激影响过程,特别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教学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教师运用恰当的暗示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自己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意图进行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最早是由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医生乔治·洛扎诺夫提出来的,主要应用于语言教学。本文所探讨的“暗示教学”艺术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可用于各类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不限于语言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只有合理运用暗示艺术,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无意识活动,并促使学生的无意识活动与意识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增添学习动力和信心,发挥个体的潜能,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充分发展自我。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对暗示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由于受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环境、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价值观以及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行为等因素影响,暗示教学艺术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恰如其分的运用,并存在消极暗示、无效暗示、不良暗示、反暗示等现象。提出在现有条件下,为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的实效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我,以身作则,增强教师权威性的积极影响;关爱学生,科学管理,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人为本,重视学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妙用言行,巧设情境,正确、恰当地使用各种暗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