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异化——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九故事》中的异化主题解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i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的西方世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拜金主义的盛行。人们追求物质享受超过追求精神价值。此外,战争给人们心理造成了伤害,人们普遍觉得精神空虚,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孤独无助渴望趋同。在这种状况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异化。 所谓异化在文学中体现为背离本来的性质、反常或本质的丧失、隔膜和疏远。具体反映在文学人物中是精神苦闷、孤独、异常,被人抛弃,被人排斥,极度压抑而不为人所理解;其表现形式为人与自我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环境的异化。 塞林格本身就是一个异化于主流社会的作家。他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行为怪诞、反传统。他成名之后的遁世更是他异化于主流社会的行为体现。作为作者思想的体现,塞林格在他隐退前的两部重要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九故事》中同样刻画了一批异化者,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他们异化于社会环境、主流群体,甚至异化于自我。通过对这些异化人物的研究,本文作者试图了解以下问题:塞林格为什么会异化于主流社会,以至隐遁?塞林格作品中的异化群体的异化根源及异化克服方式?塞林格通过自己以及作品中人物的异化试图表达什么? 本文将从自传性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考察塞林格及其《麦田里的守望者》和《九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异化。本文作者通过对塞林格及其作品中人物的异化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塞林格和其作品中的一些人物都是异化者。他们异化于社会主流文化、主流群体,甚至异化于自我。 2.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物追寻一种单纯、理想的爱,而在他们看来这种爱正是现实环境中缺失的。追寻这种爱的坚定信念使人物的异化不可避免。 3.作品中人物都从异化和克服异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成长,但从他们最后结局来看,异化克服是不彻底的。 此项研究也有其现实意义:在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满足的现代社会,人们应关注个人精神价值的体现。展现人性之美,张扬人的自我和个性,但同时不可忽视团队精神。本文作者不赞同塞林格为了追求理想的艺术而疏离社会的行为,但推崇他为之不懈追求的精神。
其他文献
语言学和文学评论曾经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研究领域,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两个学科逐渐融合,并开始相互借鉴与渗透。于是,作为这种融合和
金风科技的十五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历史,更是一个企业不断坚持与拓展、创新与感恩的行走轨迹。2011年是武钢和他麾下几千名员工感触最深刻、最艰难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