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疼痛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它已成为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是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的一种反应。过去由于人们对于小儿疼痛的危害性认识不深入,以及对应用镇痛药物存在过分的担心,致使在临床上小儿术后疼痛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安全有效的小儿术后镇痛不仅有赖于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药物,更需要准确的疼痛评估方法,缺乏客观定量的疼痛评估是对小儿疼痛控制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亟待开发一种合理有效的儿童疼痛评估工具,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本项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临床常用的儿童疼痛评估工具的优缺点,吸取传统工具的优点,在传统评估工具的基础上采用可视化程序设计思想设计出儿童术后疼痛评估软件,并将疼痛评估软件初步应用于临床4~14岁手术后患儿,与其他常用疼痛评估工具相对照,评价疼痛评估软件的信效度,初步验证其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评估术后患儿疼痛提供一种高效准确的工具。第一部分儿童术后疼痛评估软件的设计目的为更好地评估手术后患儿疼痛,规范疼痛记录单的书写,基于经典的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估量表和可视化程序设计思想,设计开发儿童术后疼痛评估软件。方法分析传统疼痛评估工具的优缺点,吸取其优点,改善其不足,基于可视化程序设计的思想,采用Visual Basic6.0语言进行编程,它可在Windows系列平台下运行,在主服务器上存有用Access2003建立的儿童疼痛信息数据库,以ADO (Active Data Objects)数据访问技术在各终端上通过网络输入、查询以及修改信息。结果设计开发出了实用性较强的疼痛评估软件,该软件操作方便快捷,在Windows等系统下运行稳定。结论该软件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第二部分儿童术后疼痛评估软件的临床验证目的检验软件的信效度,评价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资料与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各科室住院的手术患儿101例,其中男52例、女49例,年龄4~14岁,平均8.5岁。所有小儿首先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4~6岁)学龄期组(7~11岁)和青春期组(12~14岁),其中学龄前组43例,学龄期组39例,青春期组19例。所有小儿又按照小儿外科手术分级分为大中小手术组,其中小手术组36例,中手术组32例,大手术组33例,均行择期手术治疗。选取泰安市某幼儿园、小学、中学在校儿童各20名作为对照组。评估患儿疼痛前,对所有患儿均进行统一的指导和培训,保证每一个患儿均能正确的掌握三种疼痛评估方法,熟练的表达自己术后各时间的疼痛强度。所有患儿均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定量表(faces Pain scale,FPS)和儿童术后疼痛评估软件三种评估工具评估手术当天至术后第三天的疼痛强度,由疼痛评分来检验信度和效度。健康儿童只进行儿童术后疼痛评估软件的培训。结果儿童术后疼痛评估软件性能良好,信效度较高。结论儿童疼痛评估软件性能良好,用于评估术后患儿疼痛效果可靠。第三部分儿童术后疼痛评估软件的临床初步应用目的将疼痛评估软件初步应用于临床4~14岁手术后患儿,评估儿童手术后疼痛情况。资料与方法同第二部分(不包含健康儿童)。结果不同年龄组患儿选择的评估工具不同。学龄前组、学龄期组和青春期组首选儿童术后疼痛评估软件的分别有41例、28例和9例,首选FPS的分别有2例、7例和2例,首选NRS的分别有0例、4例和8例。首选评估方法在不同年龄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疼痛评估工具的评估分值间的相关系数(r)在0.657~0.922之间。患儿在静息、进食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深呼吸和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同一时间,大手术组的疼痛评分较其它组高,疼痛评分分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手术大小,手术当天患儿感受疼痛最重,随着时间延长疼痛感逐渐减轻。不同年龄的患儿感受到疼痛的强度不同,并且女孩疼痛评分比男孩高,疼痛评分分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小儿选择的疼痛评估工具不同,儿童术后疼痛评估软件是各年龄段儿童首选的疼痛评估工具。不同的手术大小和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感受疼痛的程度有所不同,年龄较大的儿童和男孩对疼痛的耐受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