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喻的关联性和顺应性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wei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经过了修辞学、语义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阶段。当代隐喻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探索了隐喻的关联性和顺应性,认为隐喻是语言使用者根据认知语境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同时也是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过程,即隐喻具有关联性和顺应性。本文以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以及沃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了隐喻的关联性和顺应性;结合我国学者提出的言语交际的关联-顺应模式,尝试性的提出了隐喻的关联顺应性。本文的主体研究分为三大部分,加上文献综述和结语共计五章。第一章简要回顾了隐喻研究各阶段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及我国学者对隐喻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及其基本概念。第二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隐喻的关联性。本章在整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隐喻的本质、识别和理解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隐喻本质上是认知的,是随意言谈,是语言的描述性使用;隐喻的识别依赖于认知语境;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是语言使用者根据认知语境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也是理解弱隐含的过程。同时,本章还借助于经济原则来理解隐喻,即隐喻的产生是复杂的思想在寻求最佳关联过程中借助省力表达的产物。第三章从顺应理论的角度,结合实例探讨了隐喻的顺应性。本章基于顺应理论的基本观点,从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的角度,提出隐喻顺应性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其产生和理解都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形式和策略进行选择的过程;也是语言使用者顺应语境(包含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物质世界),顺应语言结构(包含语言、语码、文体和语句构建成分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动态的,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过程。简言之,隐喻是语言使用者选择语言形式和策略,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产物。第四章结合我国学者提出的言语交际的关联-顺应模式,试图用关联-顺应的基本观点阐释隐喻,以期对隐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解释隐喻方面各有优势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关联理论注重宏观的解释轻微观的描述;顺应理论注重微观的描述轻理论的解释力。因此,在整合两种认知理论对隐喻解释优势的基础上,提出隐喻具有关联顺应性的观点。认为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是以关联为导向的;是语言使用者为寻求最佳关联对语言进行形式和策略的选择,有意识的动态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过程,是遵循经济原则的产物;两种理论在解释隐喻方面是相互补充的。第五章总结了前文的主要观点,指出了该文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本文尝试运用最新的认知理论探讨隐喻问题,试图从新的角度弥补其它隐喻理论的不足,为使用和理解隐喻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正>当屈原以身殉志、投入汨罗江时,绝对无法想到:那一时激起的波浪会在历代文人心中产生久远难平的震荡。如果说两汉时期,文人们还在争论着屈原的归宿到底有无意义?那么,到
联合国的创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它的地位与作用受国际局势的变动影响。起初是美国操纵的工具,并受冷战格局的影响,成为东西方对抗的工具和场所,后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
本文介绍了电梯紧急报警装置的现状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探讨了紧急报警装置的最佳形式。提出了操作的简便性是衡量电梯紧急报警装置是否可靠的重要标准,形式的统一性是对电
教师研究工作坊是以自组织性、团队合作性、自然真实性、灵活性为特征的学习研究组织形式。在幼儿园有关措施的保障下,我们开展了"情景触动式""多点聚焦式""持续跟进式""激情
教育科研论文是交流教学体会、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撰写的幼儿教育科研论文的质量是评价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幼儿教师在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时应善于抓住幼教实践
我国汉语方言是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方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部结构复杂多样,各具特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各方言区人民的交流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普
近些年来尤其是非典以来,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有关领导人的报道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领导人的决策、外交、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等能力以及更加生活化的形象通过电视受到更多民
面临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挑战,不仅是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中小城市的交通问题也越发突出。本文即是在吸收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小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以及中心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