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幼儿行为上参与而心理上未参与是集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致力于研究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幼儿心理参与问题,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收集到的74个有效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各年龄班教学活动在幼儿参与方面无显著差异。各科目教学活动在幼儿参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参与类型的活动并非一定是高认知参与水平的活动,但是消极参与或混合参与类型的活动却常常是低认知参与水平的活动。绝大多数高认知参与型教学活动都是积极情感参与的活动;低认知参与型活动不具有明显的情感参与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教学活动按照参与情况不同分为四种类型,即高认知积极情感参与型教学活动、低认知积极情感参与型教学活动、微认知混合情感参与型教学活动及低认知消极情感参与型教学活动。教师所提问题的组合类型及其之于幼儿的难易程度是影响幼儿参与的主要因素。教师提问的难易适中是幼儿高认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原因;教师提问偏易是幼儿低认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原因;教师提问容易和其他刺激的介入是幼儿微认知混合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原因;教师提问偏难是幼儿低认知消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原因。根据幼儿参与的情况及其之于幼儿发展的作用,笔者将教学活动分为两类,即整体参与型教学活动和非整体参与型教学活动。整体参与型和非整体参与型教学活动执教教师在呈示行为、提问行为、理答行为、师定的幼儿学习方式、规训行为等方面特征存在差异,教师的非理性权威主义是导致非整体参与型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不足的重要原因。整体参与型教学活动和非整体参与型教学活动从系统特征来看,前者为开放系统,后者为封闭系统。教师与教材的关系特别是备课情况是影响教学活动系统状态及幼儿参与的主要原因。从过程特征来看,整体参与型教学活动和非整体参与型教学活动在学习的目的性、教学阶段的连续性和教学活动发展的动力方面均存在差异,教的过程凸显并吞破了学的过程是影响幼儿参与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借鉴Logistic模型,结合前面对非整体参与型教学活动的揭示,尝试从矫正教师角色偏差、提高备课质量、有效使用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活动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改善非整体参与型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