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美国抗震规范发展变化迅速,在以IBC系列规范为代表的新一代规范中推广应用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此外,美国尤其是其西部地区震害经验丰富。因此本文针对量大面广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选择美国最新抗震设计规范和中国现行抗震规范进行抗震相关条文的初步识别,并利用经认真校准并确认可靠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程序FW-EPA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分析,从而评价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安全性。同时,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两国框架抗震性能的相对水平后,就能够借鉴美国框架结构在实际地震中的震害反应间接评价中国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本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介绍了美国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思路以及地震风险区划图和最大考虑地震区划图编制的技术方法,并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比较,以此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两国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对应方法的建议;②完成了中美规范框架结构抗震相关条文的初步对比分析,对两国抗震设计原则、地震作用取值、能力设计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的内容给出了分析评价;③严格按照两国规范的相关要求,对处于9度0.4g区和8度0.3g区的中美框架结构进行了截面设计,其中美国框架结构采用了均匀抗侧力和边榀抗侧力两种美国规范允许的方式;④对上述框架结构完成了相应罕遇地震作用水准激励下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并分析讨论了反应规律及其原因。通过以上工作,得出的主要结论有:①美国无论是地震危险性分析还是用于设计的最大考虑地震动参数都是基于国土范围内的场地单元给出的。我国在给出设计地震动参数时采用了分区取代表值的区划方法。这一做法难以反映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成果,而且由于分区值取为分档范围的偏下限还可能引入不安全的因素;②本文建议当美国西部地区某场地单元50年超越概率10%峰值地面运动加速度(可以通过美国公布的数据库获得)处于我国某烈度区加速度分档范围值之内时,可以认为该场地单元具有与这一烈度区相同的地震风险,其用于结构设计的地震力可以用于与中国规范的对比工作;③对于美国的均匀抗震方案,各榀框架的地震力降低系数的取值远大于中国,但是美国考虑了竖向地震作用,并且其强柱弱梁措施比中国规范偏严,因此梁、柱配筋量与中国的差距有所缓解。④两个烈度区美国均匀抗震框架的罕遇地震作用反应性态均弱于我国框架,其主要原因是底层柱底没有采用加强措施;⑤两个烈度区美国边榀抗震框架算例的罕遇地震作用反应性态优于我国框架,但因中间榀框架依然需要一定抗震措施,整体结构材料用量大,经济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