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界,对于教材的研究是很普遍的,外国本土教材研究数量也很可观,而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研究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普林斯顿大学的汉语系列教材作为美国颇具代表性的本土汉语教材,该教材具有丰富多彩的课文话题、开阔的跨文化交际视野和内容、以及拥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可以称得上是美国本土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指南。但由于教材言语过于犀利,选取的一些话题比较尖锐,部分内容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与敏感性问题存在些许误读或夸大,因此学界对于这套教材内容的合理性一直存在争论,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这套系列教材是对中国形象的“污蔑”和“诋毁”,不适合用来做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的发展,普林斯顿大学系列汉语教材的主编们的看法和观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普林斯顿大学新出版和修订的汉语教材对于中国形象的态度大有改善。但据现有资料来看,关于普林斯顿大学汉语教材中中国争议形象的研究前人还较少涉及。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普林斯顿汉语系列教材中涉及中国争议形象的内容进行归纳分类,以较为系统地整理出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国争议形象。同时利用分类法对教材中的中国争议形象进行较为客观理性地分析,探究教材编写者态度转变梯度性产生的原因。此外,笔者还自主设计了《普林斯顿大学汉语教材话题满意度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通过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究教材内容与表述方式的合理性,并针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为普林斯顿大学汉语教材的未来发展提出“教材内容紧贴时代脉搏并应做到及时更新”、“在保持批判性的基础上,教材视角多元化,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等建议。最后,笔者针对本土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形象内容编写这一问题,提出“汉语教材编写者应综合考虑教材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使用环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辩证地介绍与分析中国国家形象,避免教材观点主观化和国家形象极端化”和“始终坚持教材内容为汉语教学服务”等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