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别于2016年夏季(S1)、2016年秋季(S2)、2016年冬季(S3)、2017年春季(S4)、2017年夏季(S5)5个时期对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饱水保存期间的浸泡液进行采样,采用可培养方法、荧光定量PCR、DGGE和Biolog生态微平板(BiologECO plate)等技术手段,研究竹简浸泡液中微生物数量、功能、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竹简浸泡液中微生物如何响应季节变化,探讨微生物对饱水竹简的影响,为科学有效的保护饱水竹简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平板计数和荧光定量PCR分析了5个季节竹简浸泡液中细菌数量变化,平板计数和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均表明,竹简浸泡液中细菌数量都呈现出夏、秋、冬递减,到次年春季、夏季又增涨的趋势,其中2个夏季样品中的细菌数量变化最为明显,两种方法所揭示的竹简浸泡液中细菌数量变化规律也较为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效应关系。2)采用可培养方法对不同季节竹简浸泡液中细菌的类群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共分离获得97株细菌,分属于12个属,18个种。各季节竹简浸泡液中的细菌类群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贪铜菌属(Cupriavid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不同季节的竹简浸泡液中均可分离获得,说明这3个属的细菌能长期稳定的存在于竹简浸泡液中;97株菌在以木质素磺酸钠为唯一碳源的平板上均不能生长,初步判断这些菌株没有降解木质素的能力;49.5%的菌株在刚果红培养基上能形成明显的水解圈,表明在竹简浸泡液中存在大量具有降解纤维素潜力的微生物,而在不同时期竹简浸泡中均有分布的Cupriavidus、Bacillus和Pseudomonas都能在刚果红培养基上形成水解圈,表明这3类稳定存在于竹简浸泡液中的细菌类群对竹简保藏具有潜在的危害。3)采用PCR-DGGE技术从DNA和RNA水平上分析了竹简浸泡液中细菌种群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反映出,竹简浸泡液中细菌的丰度、种群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与季节(温度)变化关系密切。PCA结果显示,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简浸泡液中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随着温度的降低,不同竹简浸泡液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也呈现出趋同的现象。对DGGE图谱主要条带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竹简浸泡液中的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β-变形菌亚门(β-proteobacteria)所占比例最高。DNA和RNA水平上,不同季节竹简浸泡液中均能检测到鞘氨醇单孢菌属(Sphingomonas)、固氮螺菌属(Azospira)、水生杆菌属(Aquabacterium)和贪铜菌属(Cupriavidus),它们可能是存在于竹简浸泡液中的优势菌属。虽然DGGE结果与可培养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贪铜菌属(Cupriavidus)在DGGE和可培养的结果中均被发现是优势菌属,说明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竹简浸泡液中的细菌群落结构。4)采用Biolog-ECO分析不同季节竹简浸泡液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竹简浸泡液中的微生物对碳源的特异利用存在差异,季节变化影响竹简浸泡液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其中冬季竹简浸泡液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普遍偏低。不同季节浸泡液中微生物对氨基酸、羧酸和多聚合物3大类碳源的代谢能力较强,对糖类和胺类碳源的代谢能力较弱。竹简浸泡液中的微生物在五个季节都能充分利用的碳源是L-天冬酰胺酸、丙酮酸甲脂、吐温40、吐温80和4-羟基苯甲酸。本研究综合可培养和免培养的技术手段,阐明了竹简饱水期间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竹简饱水保存期间可能引发竹简病害的潜在微生物类群,为竹简饱水期间微生物病害的合理科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